台灣味發光 — 關於,《2019台北米其林指南》



當最後一家餐廳名字被念出,一星二星三星全數落定,定睛凝視榜單,有別於去年的百感交集,此時此刻心情,有一些些安心,一些些歡喜。

一如網路上的諸多評論,是一份沒有太多意外的榜單——然從我的角度看,相較於這些年來亞洲米其林各城市版本的跌跌撞撞,第二年發行,這「沒有意外」其實蠻好,代表我們與米其林間正在彼此了解中,陣痛期也許不會太長……(笑)

當然可挑剔的部份一定還是有。畢竟,一本歷經百年發展,從立場到觀點到審美標準均旗幟鮮明,還得加上進入數位時代飛速發展與變動腳步下的難免倉皇,無論如何總難照顧周全。



但對我而言,由衷歡喜是,從這份榜單裡,可以清晰感受到,我長年熱切關心的台菜台灣味在米其林的版圖裡,正逐步立定腳步、發亮發光。

一星的四家台菜:「明福」與「金蓬萊」原就是我深心喜愛的所在;新進榜的「山海樓」,則是我向來心目中,在勾勒何為台菜fine dining 的探索路途上,意圖最強烈、資源最雄厚、也最有機會的一家,能夠躍上星榜,對台菜整體發展定然有深遠影響。

「台南担仔麵」是小小驚喜。台菜領域裡,不管對遊客或在地食客而言,頂級海鮮料理向來是特色鮮明且發展圓熟、極受愛戴,卻相對鮮少被討論的一類,理應有餐廳入榜。



也因此,四家摘星台菜類別各異:明福的餐館菜、金蓬萊的北投酒家菜、山海樓的宴席菜以及台南担仔麵的海鮮料理……藉由米其林星榜,向世界展現了精緻台菜的四種姿態、四種面向,意義非凡。

從去年起就在榜單上穩佔多數、卻全落在一星的西菜,這回終於有「態芮」與「RAW」更上層樓、躍上兩星。

尤為振奮是,這兩家可算此刻正當主流,挑戰在地元素、在地食材的擷取與融入的「台魂法菜」一系裡,最是企圖心與衝勁十足的兩家;兩位主廚何順凱與黃以倫更是純然在地餐飲學校養成的廚界新星,喜見他們一步步淬練成熟、蔚然成家,從而獲得法菜領域裡高居指標地位的米其林肯定,開心不已。



新晉的兩家西菜一星「Impromptu by Paul Lee」和「logy」,都是去年在米其林狂潮下遠道跨海而來的新兵;亮眼表現,在在顯示台灣的高端餐飲市場與廚藝競爭已然晉升國際格局,不容小覷。

原本爭議較多的中菜類別,今年全體維持原狀、也未見新增,某種程度透露米其林於此部分的惶惑……我想,一如前面所說,這已然牽涉米其林之奠基於法菜的審美品味,與亞洲料理文化間必然存在的鴻溝,這磨合應還頗費周章,且待後續繼續觀察。

日本料理在24席榜單中高達近1/3比例,其中兩家還是二星,包括新進榜便一鳴驚人的「鮨 天本」,展現台灣餐飲市場裡日本料理果然龐大的勢力;而壽司割烹獨大的類型分布,也明確反映此際風向景況。



星榜之外,〈必比登推介與〈米其林餐盤〉則變動較明顯,特別前者,新加入行列店家數量極多,因此在多樣性上也較能兼顧。只不過細細玩味此二者,仍然多少感受到由來西方且著眼於Fine Dining的《米其林指南》,在進入亞洲後,於顯然不熟悉的庶民小吃、街頭食物類別的難免進退失據,究竟為什麼這家在餐盤、那家在比必登,讓人摸不著頭腦哪!

行文最後,回想起數年前,剛剛傳來米其林可能落腳台灣的消息當口,感慨寫下的文章末尾,所鄭重許下的願望:「我還是深深期待,那一天到來之前,但願,台灣已經足夠強壯,強壯到,擁有足夠數量、形式成熟完整的精緻台菜餐廳,不需尷尬怨懟為何全是西菜日本菜異地料理摘下星星。

強壯到,即使榜單不符預期,也早已建立獨屬自己的審美觀點與體系,胸有成竹深具信心,確切知道自己的好與追求應在哪裡;不因外來標準與立場的論斷,而盲目自亂陣腳失了迷了本色本心……是的。無論有沒有米其林,在飲食裡,台灣究竟應該怎麼樣定義、評價、同時提升自己,也許,這才該是我們一味往外張看之際,應先一步思索與努力的課題。」

── 此刻咀嚼,感觸感發無限。

一如過往這麼多年來,我在各篇文章裡一再一再強調的:《米其林指南》只是一份旅遊覓食指南、一種餐飲審美標準與角度,提供旅客們吃飯何處去,同時也提供我們從中觀照、反思自己,而後,邁步前行。


 
Promotion
公告欄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