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感動我的十本書
- 2017-12-26 訂閱電子報
-
跨年時刻又到!依照慣例,也是我藉機審視過去一年來的閱讀、從中選出最喜愛感動難忘的十本書與大夥兒一起分享的時刻。
有別於去年對出版業蕭條景況的焦慮,今年心情漸漸轉為篤定。當然書市能量依舊不如前,但整體對閱讀的關注似是正逐步升溫,相關活動與討論越多,可以感受到愛書人們不曾消褪的熱情;故看向未來,依然得見光亮與期許。
最重要是,無論市況如何起伏,好書仍如恆河沙數,讀之推之不及。遂而一如以往,年度十書之選,總是分外猶豫難捨,難度一點不下於餐廳;幾度增刪割捨,斟酌推敲良久後方終於定案
入選之書類型分布大致仍如素來讀書喜好,涵蓋歷史、文化、建築、飲食、器物、小說、旅行等類。值得一提是,反映近幾年史類書籍閱讀佔比越來越高傾向,到今年竟已達半數之多;其餘體裁雖非史書,也多為以古照今之作。果然年歲越大,越能體會史的魅力和樂趣。
只不過,太耽溺於史,卻似乎相對擠壓了其他類書,回頭細數今年所讀,果然小說與生活類書比例較往年零星,讀書氛圍略顯凝重、少了些閒靜悠然──這莫非也是心境使然?來年,似乎該有些微調才好。
最後照例再次聲明:這是來自一名「非主流閱讀偏食者」的一份「非常個人」的書單。主要以我年內讀完者為選書範圍,出版時間集中於2016~2017年間。大部分心得品評已曾張貼於《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作品區的〈書房集〉中,少數則還未及登載,剛好趁機一起發表。
毫無疑問,2017年裡,這些書不僅給了我或美好或深刻的閱讀時光,也讓我的智識視野見地與思考都因而有所進境與成長,在此深深感謝。
順道一提,個人閱讀之外,今年七月,多年心血投入、並迢迢走訪各產區鑽研書寫而成的《紅茶經》終於正式出版,簡體版也將於明年一月隆重推出。
此書可說完整體現我浸淫紅茶研究、寫作、推廣與教學二十多年之所學所見所歷所得所感所樂,以及《尋味.紅茶》後這十二年來,我於紅茶世界的精進、深入、無入不自得。還請大夥兒一起多多幫忙捧場推薦!
——「2017,感動我的十本書」書單如下,很開心能與大家分享:
《古蘭似海》.Carla Power.八旗文化
可算今年下半年以來,極是著迷其中、倍受觸動的一本書。
嚴格來說,我並不曾虔誠信仰任一宗教。但我始終相信這世間存在著超凡絕俗的至高至美至善,同時認為,宗教的意義正是以各自的方式、理解與修持,不斷仰望、接近、實踐祂。
因此,我對「信仰」此事一直懷抱敬意。而這段閱讀過程,則無疑令我更深入窺看、思索了信仰的本質真諦,及其複雜與美麗。
此書引領我們回歸伊斯蘭《古蘭經》聖典聖訓本身,回歸一千四百年前萌芽之初,先知的言教身教、生活生平;試圖跨越千年來因重重歷史地域緣由而生的矛盾歧異——包括歷來法學者與掌權者的誤讀強解、各地部落教條的雜揉滲入,以至十七世紀以降、因西方勢力的侵襲與殖民而不幸挑起的、對外的仇恨對立與對內的獨裁專橫;重新追溯、體現伊斯蘭信仰的真誠美善、謙遜順服,以及頗有別於今日世人認知的包容豐富、海納多元。
還有書中最動人的,主人翁阿卡蘭一家因這虔信,而展現於人生裡生活裡、以至立足與觀看這躁動不安世界的安詳篤定、無入不自得。
讓我深有所感。事實上,不獨伊斯蘭,在其他淵遠流長的宗教裡,境遇立場或有異,但相似的偏離扭曲與有心誤用卻也同樣一點不曾少。或者,問題從來不在宗教本身,而在人之慾望與權力。
「當一個文化注重信仰的外在面向,他們的宗教便淪為身分認同。到頭來,人將變成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真正的敬神是虔信精神,對回歸的覺悟。」
當以純淨之心、至誠真淳感恩禮敬天地,或許才是超越人性的軟弱自私卑屈,超越這世間一切混亂紛擾的路徑。《古蘭似海》讓我再次深刻領會了這道理。
《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 Stewart Gordon . 八旗文化
因《古蘭似海》而開啟的另本閱讀。原是為了一探古代伊斯蘭文明的播遷軌跡,卻意外一步跨越近代幾乎只由西方掌握詮釋權的全球史觀,遼闊窺見了西元500~1500年間,曾經輝煌燦爛穩站人類世界核心與發聲位置的亞洲史頁。
書裡以著活潑而細緻的書寫,深入描摹佛師玄奘、醫生伊本西那、朝廷使節馬歡與伊本法德蘭,以及商人亞伯拉罕本易尤、伊本巴杜達、托梅皮萊資等人的旅記撰作與生平故事,蒙古可汗巴卑爾的行軍路線,甚至一艘印坦沉船上各種貨物來源的追索……
藉由這一段段動輒橫跨漫漫數十年、迢迢千萬里的往來壯遊,清晰呈現了,在由亞洲主導的那個年代,各國各地的交流頻繁密切無間。
且非為後期西方崛起後千篇一律的「發現」、征服而後殖民、爭鬥……而是經由宗教、貿易、結盟以至知識學說、思想哲學、工藝技術、食物貨品的傳播和共享,超越國界、信仰和種族的藩籬,在當時代連結交織成繁華瑰麗的東方大千;同時,也為今日我們所知的人類文明和世界版圖奠下基石。
讀之神往。同時,望古見今,慨嘆不已。
《白瓷之路》.Edmund de Waal.活字文化
很動人的一本書。身兼作家與陶瓷藝術家身分的作者,為了追尋瓷器自東方到西方的流傳繁衍演進脈絡,從中國景德鎮、德國德勒斯登以至法國、英國、美國……各地瓷器之鄉,迢迢走了一段漫漫奇異之旅。
對我而言,因長年研究紅茶緣故,對近代瓷器發展進程其實並不陌生;然透過作者無比優美感性之眼、之筆,以及抽絲剝繭徹底挖掘呈現,遂也宛若身歷其境般,重頭重新窺看、摩挲了這段波瀾壯闊歷史中的人事景物風土史蹟。
和紅茶一樣,數百年來,是多少地方多少人之血汗、熱情、痴狂、貪婪、欲望與權力的重重交織,方成就了這些美麗物事得能萌芽生光、而後流佈廣遠;越是深入其中,越是感慨感觸無限。
《面向大海的十字架》.陳冠華.田園城市
好迷人的一本建築小書。是我早年於室內設計雜誌界任職時頗傾慕投契、對我影響深遠的建築師陳冠華的作品。
他以六年時間、帶領學生針對花東海岸十七個濱海聚落中的三十座小教堂進行實地測繪,一一記錄下這些樸素無華、卻與當地生活緊密連結相依的信仰場域的風貌。
一頁頁細看教堂平面、立面以及地景與建築內外照片,心內波瀾翻騰湧動:一牆一柱、一磚一瓦,都綿密而細緻地呈現出,這片土地過去現在確確實實存在的歷史、人文與空間的演變和流動軌跡;自然與人、在地與外來、過去與現在、信仰與生活在此複雜交錯,讀之百感交集。
全書文字不多,卻是力道沉實、用意深刻。特別開篇文章,從小教堂之形式樣貌進一步照見台灣此刻大多數常民家屋的凌亂不堪狀態:「既談不上日常生活的講究、更不用說生命美學的追尋。」
「花東海岸小教堂或者是個提醒……其中運作的儀式從上世紀中以來並沒有改變,空間形式和活動內容依然結合緊密,所以教堂可以維持優雅運作,安靜大方又有氣質。」
陳冠華認為,台灣家屋的問題,「其實是源自太快速的現代化過程中,生活本身和包容生活的家屋空間脫軌,處處衝突矛盾、成了不相干的兩者,造成了前述所有空間上的凌亂和生活的不堪……」「需要比現在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努力,才能復原本來累積了好幾世代的智慧和經驗,和真實的台灣產生水乳交融的結合。」
——字字句句均準準碰在心上,與我長年以來的憾嘆、思考與追求不謀而合,感慨共鳴無限。
《紙上明治村》.凌宗魁、鄭培哲.遠足文化
可算今年以來最苦痛的閱讀經驗。幾乎每讀幾頁就因心傷心灰難抑而不得不停下,遷延數月才終於讀畢。
此書以圖文方式,重現了日治時代前後,這片土地上曾經存在過的知名經典建築,類型橫跨住宅、公共建築與設施、餐廳、戲院、百貨等等。不僅展現了台灣近代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發展脈絡,從近代邁向現代的空間生活面貌之遞嬗軌跡也隨而歷歷清晰。
但讀來苦痛緣由,當然絕非題材調性哀悽或內容品質原因。事實上,此書敘事翔實理性、圖繪則美得讓人端詳再三、著迷無比。
但最磨折正在於,文字裡圖畫裡,這一幢幢曾經矗立曾經發光、美得奪目懾魄的建築,此刻卻幾乎已然全數雲煙般消逝不存,徒留模糊空虛回憶。
看著每頁每頁反覆頻繁出現的「已於XXXX年,遭XXXX拆除……」字句,次次驚跳驚心。
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是重重殖民統治下,不斷粗暴推翻、覆蓋過去的命運,逼得我們只看現在未來、無力無能留戀留存過去?更來不及擁有足夠時間,和這些或許某種程度可稱外來的、強加的形構風格語彙,徐徐摩挲出,獨屬於我們、同時與在地風土和本有生活方式舒舒坦坦和鳴相契的空間樣貌,於是更難真心願意護守珍惜……
此刻,逝者已矣,猶存僅有的仍在,還來不來得及奮起直追,走出這宿命?
《京都の平熱》. 鷲田清一 . 麥田
初見此書封面時,不禁小小楞了一下。這麼巧!白川一本橋,去年六月又一趟閒散京都行,搬離租住處前一日午後,剛剛好就漫步來到這兒;靜謐街道、潺潺川流,蔥翠垂柳、樸實房舍,以及附近的小小市場與商店街,一一盡是令人心醉的京都日常,流連忘返。——難得緣份,遂欣欣然歡喜開讀。
果然分外相契。嚴格說來,這不過是一本京都生京都長、且在此求學工作生活超過五十年的在地歐吉桑的叨叨絮絮碎念集;敘事方式甚至不無流水帳嫌疑……
就這麼搭上號稱連結了「聖」、「性」、「學」、「遊」等四種不同京都面貌的206號公車,隨沿途所經所見,歷數過去現在之所知所憶所思所想所感發。
卻是一路讀得津津有味。不僅二十年來多次京都之旅所逐步累積的點滴回憶和影像,一幕幕在腦海中心版裡嘩然湧現,咀嚼間盡是懷念的甘味。最引人入勝是,更進一步少許擺脫了旅人身分無論如何都難以逃躲的走馬看花驚鴻一瞥,從中看見了玩味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庶民的市井的凡塵中的、「平常熱度」的京都。
尤其作者的哲學背景,更使這觀看眼光和方式,重重融合了透徹的洞見析理,且還時見出人意表的任性犀利論述,更加令人興味盎然。
嗯,下回再訪京都,定要和作者一樣,再次搭上206公車,從頭到尾整城市周遊一圈。我想,將會是另番截然不同況味吧!
《鏡子之家》.三島由紀夫.大牌出版
讀來頗有懷念感的作品。彷彿重回年少時大量閱讀日本前輩作家小說著作時分,故事裡情節裡對話裡、以及彷彿永無止盡的思索與自苦裡,始終不斷反覆摸索、提問:人之立足、存在於這世界究竟是何意義。
——是這世代書寫早已然大多拋卻了的課題,此刻再度回首回顧,似又讀出更多滋味餘韻。
書中藉由多個形象迥異的人物,豐富鮮活地從不同身世、個性、際遇與角度,既激烈又細緻優美地描繪、逼視這些思索與提問。小說最終,這一段段的人生,那些曾經活潑潑的質疑和反抗,一一以各種方式走向崩毀、消逝、荒蕪,且依然註定荒謬、渺小、卑微……
「人生這種邪教,真是卓越的邪教啊。我決定信奉這個教了。以不打算活下去地活下去,騎著『現在』這匹無頭之馬到處奔馳……這種事聽起來很恐怖,可是只要信奉邪教就沒問題。」小說末尾,故事主人翁之一的鏡子如是說。
與作者之終究以整個生命的付出,自顧自熱烈展現自我追尋與答案的人生結局相印證,更加令人深思嘆息再三,低迴不已。
《擁抱,或是飯上撒點鹽》.江國香織.春天出版
江國香織的小說曾一度是我頗愛的旅行讀物,喜歡那既精緻沈靜又清冷疏離的氛圍。然近年這喜愛卻漸有消褪,直到此書才又勾動我心,再次一起踏上旅途。
果然不俗!江國香織一貫的優雅寧謐筆調仍在,但形式與風格都大相逕庭於過往:橫跨百年、歷經三個世代的家族故事,不管是玄奇玄異的情節,不斷跳躍轉換視角、地域和年代的敘述結構,以至每一角色之身世情感情緒情致的深刻細膩勾勒,都令人耳目一新。
是繼《左岸》之後的另一精采大格局長篇書寫。葡萄牙旅程有它相伴,更多添幾分滋味與樂趣。
《日本家庭料理80年》.阿古真理.時報出版
平生愛讀史,特別是有關食物的歷史。然眾多食史中,也許因相關記載不多,家庭料理史所佔比例無疑相對寡少。此書別開生面從影劇、小說和漫畫角度入手,細細整理、歸納、完整呈現日本自昭和前期至今的家庭飲食面貌,生動盎然。
尤為珍貴是,除了娓娓記錄下菜色本身的流轉遞嬗外,也同時鮮明反映了當代亞洲於家庭形式、女性角色以及食潮上的變遷。特別日本、台灣兩地於近百年歷史文化上的關連緊密,在演進歷程上竟然驚人地肖似,讀來更覺深有共鳴。
《日本威士忌全書》.Stefan Van Eycken.一心文化
近距離凝視日本威士忌的絕佳入門書。說故事一般的動人筆調,娓娓從歷史脈絡耙梳、酒廠實地走踏等人事地物角度,綿密細緻、甚至可曰地毯式地描述了日本威士忌由興而衰、繼而風起雲湧的這段波瀾壯闊歷程,並隱隱然預示了似將百花齊放的未來景況。
令人一方面玩味再三,同時心中燃起熊熊烈火:翹首期待,再過數年,這一酒難攀難求此刻景況也許終能成為過去,日本威士忌重回咱家日常餐桌時代,或將再度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