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動我的十本書



新舊年交替之際,依循已然持續十三年的慣例,又到了藉機審視過去一年來的閱讀、從中選出最喜愛感動難忘的十本書的時刻。

電子書第三年,一如去年所說,耽溺依賴越深,因閱讀工具不同而形成的閱讀模式改變也越來越明確:

除了去年提過的純文字書佔比漸高、圖文書漸少,但過去因怕太佔空間故敬而遠之的漫畫卻反而開始沉迷外……今年新發現有二:首先,可能因線上買書之際無法判斷頁數與厚重程度,最重要是躺床捧讀一點不怕手痠(笑),遂越來越肯奮勇開讀以往常望之卻步的大部頭書籍,算是可喜現象。

另外,由於電子閱讀器不僅可輕鬆針對精彩內容畫線、留註,事後還能全書彙整瀏覽甚至匯出備存,反映在長年持續分享的讀後記上,心得品評之餘,出乎個人素來強烈的留記欲望,遂開始精選條列分外動心難忘的書摘,導致篇篇一片落落長,還請大夥兒容忍見諒。

唯一小小插曲是,數月前因電子書平台系統問題,一夕之間失去所有閱讀記錄,包括我視若珍寶的畫線與註記,後來雖感恩幸運救回,卻也因之深深體悟並警醒,雲端閱讀雖有種種便利,卻也相對虛空無常;然而一來沈陷已深難能回頭,二來再想想,這世間物事又有多少是真正穩固久長?且就還是努力平心灑脫以待吧!

總而言之,這一年裡,依然邂逅頗多精采耐讀、牽戀難忘好書;遂而這年度十書之選照例猶豫難捨,斟酌推敲良久後方終於定案。

選書類型:食飲3、旅行3、自然書寫2、小說1、漫畫1——話說2023年,因生涯際遇世事人事變化,是勉力面對失去與無能無力、同時學習放手放開與釋懷的一年;過程中,所有所讀之書不僅給了我或美好或深刻的閱讀時光,也成為療癒慰藉此心的重要存在,在此深深感謝。

並再度聲明:這是來自一名「非主流閱讀偏食者」的一份「非常個人」的書單,主要以我年內讀完者為選書範圍;出版時間多數集中於2021~2023年間,心得品評皆曾陸續張貼於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作品區〈書房集〉中,在此重新整理出來一次發表。

──「2023,感動我的十本書」書單如下,很開心能與大家分享: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Robin Wall Kimmerer.漫遊者文化




常看我的京都相關分享的朋友可能都知曉,此城令我耽溺眷戀事物無數,此之中,苔蘚是其一,是京都美學裡,我向來折服的精妙高遠「侘寂」境界的代表元素;愛之深,甚至專挑雨季前往,只為一睹那一整年裡最綿密豐美千秋百態的苔之丰姿風情。

遂而一見此苔蘚之書,自是滿懷興趣好奇,立即買下開讀。果然一讀傾心,從中印證,我之長年執迷苔蘚的內在原因。

書中,不僅苔蘚之身世故事品類生態風致魅力種種、以及與作者的人生和生活間的緊密牽繫感情一一栩栩歷歷,更加動人還有,從苔蘚的微觀,進一步宏看、映照自然之美之雋之恢弘開闊複雜神奇;不單單是科普和智識,還涵藏並從中見出,觀看世界思索世界立足世界甚至人生的角度、態度、方法與哲學,讀之欽服、嚮往、醉心:

「親近土地讓我得到力量和慰藉,那種感覺像是,如果知道岩石的名字,我就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在這片郊野的涯岸,我的內心,是外在世界近乎完美的倒影。」

「青苔和岩石之間一直在進行著一場古老的對話,那肯定成了詩。關於光和影和大陸的漂移。這便是所謂的『石上青苔之辯證──廣袤與渺小,過去與未來,柔軟與堅硬,平靜與波動,陰與陽之間的交界』。肉與靈共存於此。」

「發現事物最好的方法不能透過尋找……要對目光所及之外的範圍敞開各種可能性,這樣你所尋覓的自然會出現。就在幾分鐘前看不到的東西,突然間昭然若揭,對我而言是個昇華的經驗。」「我們要做的唯有專注,用某種方式觀看,一個全新的世界就將鋪展於眼前。」

「學習觀察苔蘚,比較像是靠聆聽,而非觀看。」「苔蘚不是背景音樂,是交織纏繞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觀察苔蘚的方式,可以像是細細諦聽水流撞擊岩石,溪流有很多種聲音,令人平靜,苔蘚也有各種綠意,使人舒心。」

「我們心驚膽戰地對抗失去,而樹苔卻如此地優雅擁抱它。以洪荒之力抵抗註定發生的事,就好像我們以為可以跑在衰老之前,終究只是一場徒勞。」「我也想跟改變立下盟約,承諾我願意放手,放下對抗向變化敞開。」

「我試著要理解擁有一件事物是什麼意思……所有權似乎是人類獨有的行為,一種准許無目的持有和控制行為的社會契約。」「我認為人無法同時擁有一個東西,又愛那個東西。擁有會削弱事物本身的主權,讓持有者變得豐富,讓被持有者變得缺乏。」

「苔蘚串起一整個森林,這種互惠的模式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可能性。它們只取所需的少少部分,卻湧泉以報。」「我一直懷抱著希望,覺得很快,我們會找到自我約束的勇氣,能夠像苔蘚一樣謙遜地活著。」「它對世界要求不多,卻以光芒回應。」

「如果要說我從這些森林學到什麼,就是每個規律都有它的意義。為了找到這個意義,我得不斷嘗試用苔蘚的眼光而非人類的眼光來看事情。」

 

《地圖之外》.Alastair Bonnett.臉譜




可能是至今所讀,最逸出既定視野之外、且發人深省的旅行書之一;尤其特別之處在於,書中所載雖竟有兩處曾經一遊——「卡帕多細亞的地下城」以及「世界號郵輪」,然而除此之外,其餘絕大多數區域卻都無法讓人心生憧憬與踏足願望。

一如副書名所揭示:「47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這些失落的、隱蔽的、無主的、死去的、例外的、遺世獨立的、漂浮以至曇花一現的所在,有的根本不存、有的正在或已經消逝或僵死,更多更多是以奇異的、尷尬的、難能言說定義的方式存在……

透過作者精彩生動、精闢闡論之筆,一方面娓娓敘述這許多性質樣貌皆不同的地方的來龍去脈身世故事,一方面藉此一一凝視、探討繼而深省,人與「地方」的錯綜複雜、形色多樣的連結、情感、關係:

「一如世上其他許多改名的地方,這個城市的前身似乎比取代它者更為惱人,但也更有意思,且有時更有活力。」

「我們想方設法尊敬自然之時,自然從我們指間溜走,因而我們握在手中的是我們始料未及的、不自然的東西。」

「國與國『之間』的土地可被視為無拘無束之地,但也讓人想起為何人願意放棄自由以取得邊界內的秩序與安全。」

「人保住自己所喜歡地方時的凶猛和足智多謀,說明地方是他們自我身分的一大特徵,失去自己的地方,有時似乎就像失去一切。」

「地方是我們的生命所編織成,交織著記憶和認同。沒有自己的地方,沒有作為家的地方,自由是個空泛的字眼。」

「儘管地球人口激增,二十一世紀初期卻很有可能被後世都市地理學家稱作空城時期。人類在這時期建造出如此多且規模如此宏大的空城,在史上絕無僅有。」

「幾乎所有城市都變遷迅速,且由層層未完成的過去願景建構而成。」「沒有過去來把人繫住,地方就不會創造有意義的未來。」

「使烏托邦屹立不搖的因素,不只是對完美地方的憧憬,還有在惡劣地方的生活經驗。諷刺的是這些惡劣地方往往原是理想之地。」

「邊界絕非只是排他線,邊界的繁多反映了人們政治選擇、文化選擇紛殊多樣的本質。邊界的弔詭之處,在於它們阻絕了自由移動,卻又暗示一個充滿選擇與可能性的世界。」

「政府是我們自由所不可或缺,但政府也擺布我們,要我們乖乖聽話。我們所有人都無所逃於這一兩難:人既需要國家又痛惡國家,那是現代生活免不了的一面。」

「人既需要流動性,又需要穩固的根。」「逃離和流浪的渴望,就和與之截然相反的另一股想望──認識並鍾情於特定地方的渴望,一樣深植於人的骨子裡。」

「它們每個都以不同的方式迫使我重新思考我對地方的認識。它們中選,不是因為希奇古怪或引人注目,而是因為擁有使人深省、迷失方向的能力。它們種類繁多,從最奇特、最浩大的工程到我所住城鎮不起眼的角落,不一而足,但在激發、重塑我們地理想像的能力上,它們無分軒輊。」

 

《食托邦 Sitopia》.Carolyn Steel.果力文化




一本宏觀壯闊的食物書寫。作者的立場、觀點與結論可說完整列舉、涵納了當代此刻食物領域的各種永續議題與概念,對長年閱讀此類書籍的讀者而言應該並不陌生。

然其獨樹一幟處在於以勃勃宏圖、恢弘架構、龐然徵引、縝密論述、娓娓敘說,從哲學與文化思辯、歷史與學說考據以至趨勢與現象針砭,細細密密梳理、印證、總結而後疾呼,今日人類所面對的種種困境,唯有「重視食物」,重建屬於你我的「食托邦」,才是唯一的解方。

因此,書中內容遠遠逸出於餐盤與餐桌,政治、社會、經濟、農業、商業、科技、健康、心理、性別、城鄉、家庭、宗教、演化、生態、環保……幾乎每一面向之思考與討論都囊括,徹底展現了食物課題之博大開闊無所不涉不包,讀來猶如踏上一場開闊遼廣、跨越過去現在時間空間的壯遊,從食物綿綿密密觀照世界、也從世界歸結回看食物,字字句句頁頁篇篇皆深刻入心,反覆來回思索咀嚼:

「食物代表了這世界。我們對食物的力量視而不見,是因為我們忘了食物真正的意義。我們學習看見食物(並且透過食物來看世界),就能在自然秩序中再度找到我們真正的立足之地。」

「許多我們最重大的挑戰──氣候變遷、大滅絕、森林砍伐、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污染、抗藥性和飲食相關疾病都源於我們並未重視食物。」

「要真正地文明化,必須立足於自然。」「食物讓我們腳踏實地,提醒我們,我們的命運永遠都有賴自然。」

未來我們怎麼吃,不但會左右我們的命運,也會左右其他所有物種的命運。我們重視食物,就能在自然界裡重新平衡我們的生活。」

「我們無法活在烏托邦,但是藉由食物來思考、行動,合力打造一個更美好的食托邦,就能超乎想像地接近那個理想。」

 

《時光裡的醍醐味》.水上勉.大樹林




坦白說,雖然一路細細讀來確有醍醐灌頂之感,但相較於中文書名來,我更喜歡此書的日文原名:《土を喰う日々:わが精進十二ヵ月》——「吃土的日子,精進的十二個月」。

一如多年前深深感動過的《禪食慢味》,是一本從精進料理、禪寺三餐廚事、佛家哲學,進窺四季食與材之味之境、直現日本食飲神髓的優美書寫。

所不同者,此書為名作家水上勉著作,文豪之筆,以十二個月為綱,生動優美刻畫描摩年少時在禪寺修行、擔任「典座」(操辦僧眾餐飲之職)時的所學所歷點滴,以及之後幽居輕井澤山林間,自力種作、採集、入廚的自在自得生活的領會、體悟和悠然樂趣。

對原就偏愛真味淡味原味之食的我而言,一字一句一頁俯拾盡是共鳴啟發,且驚喜發現頗多都與我此刻常日餐桌追求與實踐吻合一致;尤其得能徜徉自然裡,踏實深刻連結土地、季節,專注凝定、珍重寶愛食之本質本色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更令人敬慕憧憬神往不已:

「如何煮水、如何生火、如何泡茶、如何品茶,煮粥、煮飯的方法……若對自己未能覺察到的事渾然不知,就會有人告訴我,祖師們少年時代是如何在微小事件中悟道。」

「精進料理好比吃土,正是因為使用的是現從土裡鑽出來的菜,精進料理才會有如此豐沛的生命力。」「廚房必須透過典座職這個角色,牽起跟土的關係。」

「記住每一天的當令料理,在被稱讚過的味道上再下一道功夫,如同字面,持續精進。不在食材上下功夫,食物就會失去生命。」

「不應有食材高級或粗鄙之別……就算是貧瘠之物、微小之物,只要有真心誠意,就是偉大豐富的食物。」

「吃飯、烹調那些菜,都是自己的營生,都是為了深入『道』。若對每一天的飲食漫不經心,那麼當天的『道』便有所懈怠。」

「拈一莖草建寶王,入一微塵轉大法輪」——「面對具體的材料,對東西訴說,這正是『精進』。「不精進便不可能明白何謂『精進』,這是蘿蔔和菜葉所教給我的。」

 

《山與林的深處》.李潔珂.臉譜




金門旅行隨身書。又是一回深刻難忘的旅讀經驗,置身海峽兩岸間的這座政治地緣複雜交錯島嶼上,透過文字回望、凝視台灣,別是另番千思百感交集況味。

是在我的閱讀範疇始終佔有一定比例的台灣書寫中,極其獨特、卻也分外動人的一本。獨樹一幟處在於,作者李潔珂的錯綜交揉家庭背景:二戰時期自中國流徙台灣並於戰後移民加拿大的外祖父母、台灣母親、英國父親,成長於加拿大、此刻定居都柏林……

然而,在這中台東西四方流轉人生裡,卻從外公、母親以至自己,不約而同皆以台灣為鄉、為歸屬;而全書便從晚年回到高雄終老繼之長眠此地的外公所留下的一封訴說生平的長長書信為緣起,領著作者迢迢歸來,開啟了一段尋鄉見鄉之旅。

最最牽動我心處,不單單此中人波瀾壯闊的人生際遇故事,不單單書裡頁間的一段段綿密尋訪走踏繼之印證果然情繫;更多還出乎她的環境歷史學家背景,使李潔珂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角度,從山林、地質、自然、風土與植物,深入窺看這座島嶼、這片土地。

遂能大步跨越跳脫既往觀點和視野——我認為是更逼近、貼切的視角,栩栩淋漓呈顯、具現了這島這土的真實本質、個性、樣貌甚至命運:

「臺灣自衝突中誕生,位於兩條火山弧交會處,是一塊不甚穩定、永遠處於對峙狀態的陸地。」

「對來自大陸的人而言,這些東方群島是矗立於洶湧波濤中生氣蓬勃的高山。但與神話中永垂不朽的島嶼不同,臺灣屬於物質世界,是個斷層遍布、充滿生命力的國度。」

「當今地圖上的臺灣依舊帶著神祕色彩。這個國家有時會披上灰濛的面紗,就像許多有爭議的地方一樣,至今地位未明,許多人都不承認它的存在。然而,臺灣是真真切切立存於世的島嶼。舉凡等高線圖、地震危害度圖、地質調查、鳥類遷徙、森林分布與植群圖等實測圖,都可見其實質性躍然紙上。」

「臺灣有許多外來種和特有種。有些植物來自大陸……有些源自東部島鏈,也就是日本,有些則從南方飄洋過海,於沿岸扎根。部分新種植物屬於臺灣獨有,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在原生環境中獨立演化而成。各個物種努力適應當地的氣候、海拔與土壤——我在臺灣的植物中看見發展與蛻變。」

「這座杉木林中的古樹跨越了我們的家族歷史,人類的三代在它們面前極為渺小。無論我們存在與否,森林都會屹立於世。」

 

《訪茶》.Henrietta Lovell.大塊文化




對我而言,長年寫茶、研究茶,展讀此書過程,彷彿再度踏上旅途,重回過往多少年來,四方四方茶國茶鄉茶山茶園迢迢走踏:

中國武夷山桐木關,據說是紅茶的最初始原鄉,一任放諸天然的茶叢茶林裡、自古以來製茶燻茶的「青樓」畔,細品一盅盅「正山小種」與「金駿眉」截然兩異的一濃沈一雍雅。

一樣的路徑,從印度大吉嶺迢迢跋涉翻過重山,來到錫金的「Temi」莊園,縹緲雲霧圍繞、碧毯般隨山勢起伏綿延向遠方的優美茶園風光,正與它清逸醇美的芬芳一模樣。

還有錫蘭的UVA,憧憬多少年的地方,即使因豪雨路斷,仍舊奮勇排除萬難一訪……果然,那陡峭如崖坡陵與雲雨霧晴劇烈變幻的季候,讓我就此瞭然茶中雄渾奔放之味之香從何而來。

當然還有更熟稔的,咱台灣的台東、京都的宇治,以及茶鄉以外,倫敦蘇格蘭的茶時光……曾經一程又一程、一趟又一趟往日茶旅記憶,隨著Henrietta Lovell的生動之筆,在腦海裡心版上接連甦醒、不停迴盪。

Tea Lady,茶女士,他們如此稱呼她。

她於2004年創辦了她的茶品牌「Rare Tea Company」,然後,有別於西方其他同類型公司的慣常作風:懷著對茶的熾烈之愛,不依賴跨國中間商,不遠千里直奔產地,茶園裡茶樹旁,親身眼見、手採、口嚐,與茶農把盞共飲、傾誠相交。

這本書,正是這漫漫茶途一路走來的點滴故事集成。

對我而言,《訪茶》此書之獨樹一格與最大價值和意義,首先在於透過如茶女士這般奮勇開創、立於浪潮尖端的職人所展現的,此刻西方茶界以至餐飲領域的當代面貌與超越。

茶的這方,再度印證的是,漫漫數百年來、西方之於東方一回又一回的張看,在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這數十年間,隨席捲全球的風土與溯源思潮綿密札根深入後,飲茶、看茶終於再不僅止於千山萬里之遙的隔海遠望霧裡看花,積極擁抱、連結茶之土之鄉,成為越來越共通的熱望。

而所飲所愛之茶,也從殖民農業崛起、工業化量產時代至今,兩百年來穩居主流位置的紅茶調味調配茶以至作者深惡痛絕的茶包進一步走向精深而寬廣:綠、白、青、黃、黑等各類別各產地莊園單品散裝茶,以至東亞茶法、茶學,一一成為西方茶人的心之所向。

餐飲界這方,同樣從上世紀末逐步蔚成全球顯學的西菜Fine Dining,各環節發展到極致,近年分外專注追求的是更多元紛呈的「pairing」、餐與飲之搭;特別無酒精pairing,由於本身質地特性和多樣性之優越,茶與調茶無疑是此中最受愛戴的一類,鋒頭遠勝其他,名廚名店競相採納。

——而身為其中代表人物,茶女士在書裡所一一生動記下、細細刻畫的這一場又一場茶之宴饗,讓我們得以近距離窺看、領略,這並成當代茶界與料理界燦爛一景的迷人風華。

尤動我心者,還有茶與Henrietta Lovell的人生與生活的緊密交織:

父親去世、兩度罹癌,在人生的谷底中,在茶的相伴下一次次奮勇再起。還有常日裡朝夕晨昏、起居作息,旅途中的一次次邂逅和縱情,都有茶的身影,年月季日、分秒時刻,濃情相依不忍離。

這是茶的神妙、茶的迷魅,是一生的牽繫、一生的伴侶。反覆讀之,深深共鳴。

 

《摩洛哥流謫》.四方田犬彥.黑眼睛文化




動念開讀此書,一為摩洛哥——這戀慕多少年,卻始終還未踏足的國度;一為四方田犬彥——他的《旅行之王》,曾是我多年前一讀傾心之作;而此書,描繪的正是他深深憧憬、繼而在人生裡不斷一訪再訪的這片摯愛之土。

書以「流謫」為名,一如他在終章所言,流謫者並不是他自己,「而是鮑爾斯、惹內、布萊恩瓊斯……他們都在自身所屬的都市或國家當中,有的看破了人生,有的嘗盡逃脫不了的疲憊,然後在某個偶然的機會下來到摩洛哥,在這裡等候著自身獲得解放的那一個瞬間。」

特別是保羅鮑爾斯,這位定居、終老於摩洛哥,在此寫下傳世名作《遮蔽的天空》的創作者,是引領四方田犬彥踏上這一段段摩洛哥之旅的契機。

透過追尋同時刻畫鮑爾斯、以及圍繞著他的其餘人事的足跡,摩洛哥、以及他最是流連不去的城市丹吉爾種種,這迷魅之地之城的過去現在樣貌面目表情,包括昔往曾經的風華,以至1965年獨立後、在急遽近代化與阿拉伯化,朝著「混亂的模仿加速前進」的過程點滴,還有這些「流謫之人」的複雜糾葛人生際遇心境一一栩栩歷歷……

是有別於其他,另重深入窺看、思索的旅人視角,往復讀之,久久沈吟玩味。

 

《月亮前方三公里》.伊與原新.皇冠




四月海島行的隨身書,歡喜又是一回心折神迷旅讀時光

首先從題材就倍覺驚艷新奇:專研地球行星物理學的作者伊與原新從本身研究出發,以天文、氣象、地質、地理之學說智識,連結人世人事人情:

六個故事、六段人生路,或是淪落絕望無解、或是停滯或困頓難行,都在深刻張看了凝望了月亮、雪花、菊石、斷層、宇宙與火山的遼闊神秘奧妙無際後,終究知曉了領會了拾著了,往前邁進的路與決心。

「不管是科學還是文學,人類的行為都是不變的。故事中雖然沒有談論太多科學事實的餘裕,但要呈現出對神秘大自然的驚嘆之心,以及全心投入研究工作的科學家的所思所想,最不可或缺的便是文學的力量了吧。」

「透過科學來重新檢視這個世界與隨之變化的人心,這樣的故事也會充滿魅力。」——文末專訪中,伊與原新如是說。

科學與文學,自然與人心,理性與感性,這世界的紛呈兩向多端種種,在書裡故事裡文字裡密密交織交會,旅中讀來,

 

《三等車票》.Heather Wood.馬可孛羅




五月蘇格蘭旅行隨身書。巧巧說的正是旅行事,然書中人事地物風土卻是截然兩異。

全書緣起極是令人驚奇:印度孟加拉偏遠貧窮小村裡,一位即將離世的富孀,將遺產全數贈與村民,商請鐵路局策劃了一段段環遊全印之旅,領著這些大部分不曾離開過村子、甚至不識字,終生只能苦苦於艱辛農活與困頓生存間掙扎的村民們輪流出遊,看看村外的世界。

純然真實事,由因緣際會在旅中和他們相識、同遊、結成傾心之交的作者記下、書寫成故事。

最全力著墨、也最動折人心處並非途中所見所歷的五色紛呈風光景致,而是藉由村民的個別旅遇與所識所想所感而栩栩呈現、照見的,各自人生的過去現在混沌蒙眛處境,這國度底層的複雜混亂矛盾殘酷,還有過程中不斷交織的困惑、痴愚、憂傷、哀憤、挫折、苦痛、無力無奈,但卻始終仍存的好奇、勇氣、情善情暖情繫情真,以及,終究不曾失落的,信念與希望。

全書尾聲,因是本於事實/現實,自非是虛構小說的通常happy ending;這段波瀾壯闊旅行後,有的遭遇巨大的失去、有的邁向新的前路、有的回到既有生活日常,但視野視角都有了改變,對世界對信仰對自己對人生對未來開始有了不同的思考、詰問、領悟以至祈盼與願想。

是一部光與影相生共存,直現旅之本質,也同時映照人心、映照這世界的書寫。旅中異地讀來,省思省視皆深刻深沉。

 

《海街diary》.吉田秋生.東立




前陣子沉迷耽讀的漫畫,是枝裕和導演之作《海街日記》的原著,當年的深深傾心此刻記憶猶新,遂而電子書平台上一見,當下大感興趣立刻開讀。

果然同樣療癒我心。那清淡雅靜裡卻見情致韻致悠長的氛圍調性與電影極是一致,然比起電影的只能126分鐘重點交代,卻以整整九冊篇幅,綿綿密密細細鋪陳述說了香田家四姊妹從相遇、團聚、一起生活,繼而在人生路上相伴扶持,一步步成長、茁壯、清明篤定前行的完整故事。

尤為動人者,是描寫刻畫的無比細膩:親情的羈絆與牽繫、愛情的糾葛與緣結、友情的容諒與互信,還有鎌倉小鎮讓人讀之神往的風土景物人情,以至常日生活飲食的迷人點滴,隨年月季節的流動,書頁圖文裡栩栩款款流露展現。而比電影更多出的、時不時穿插躍然紙上的詼諧逗趣筆觸和插曲,更讓閱讀過程流溢著豐盈的樂趣。

是讓我更深刻領會漫畫截然不同於文學小說、電影之迷魅的作品,幾頁一停,來回咀嚼細味,留戀不已。


 
公告欄
【講座】11/6~11/27 台中 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閱讀,飲食的風土」

已成年年閱讀圈盛事的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今年來到第五屆,這回榮幸應邀加入其中,將自11/06起一連四週、每週三晚間,以現場與線上直播方式同步登場。題目呼應本屆主題「建構,迎向地方永續的無限可能」,以「閱讀,飲食的風土」為題開講……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