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湯盤不裝湯
- 2019-07-26 訂閱電子報
-
我的飲食喜好雖說極是博愛,然因生就一副東方肚腸,常日三餐看似混融,但細究其中神髓,仍以台菜中菜甚至日菜為主體、兼容些許韓印泰等亞洲風,西菜只偶一為之配搭;因此,家中器皿也以日台為大宗,西式餐具相對比例略低。
然有那麼一類,卻是血統由來西方者穩占多數——那是,湯盤。
此類餐盤一般直徑約21~23公分,中間下凹,深度約3~4公分,盤緣或平或斜,在西餐裡可算常見基本器形。
雖稱「湯盤」,但用途極是寬廣:清湯濃湯以外,也常用以盛裝帶湯汁的沙拉前菜主菜甜點;各式義大利麵點麵餃更是少不了它,因深度足夠,能容多量醬汁外,卷、叉、挖取麵條極是順手方便,許多甚至直接以「義大利麵盤」稱之。
尤其近年西菜盛盤形式益發創意多樣不拘泥,湯品常改以碗或砵或鍋、盅盛放,反而越來越少見湯盤裝湯。
在我家也是一樣。亞洲習慣,喝湯定要熱騰騰燙口才夠暢暖,遂總嫌湯盤太闊太敞,薄薄一層沒喝幾口就涼掉,即使煮了西式湯也只肯用碗裝,湯盤照理全派不上用場。
但因為酷愛義大利麵,執戀之深,幾乎一兩周便烹煮享用一次,可算咱家最頻繁登場的西式菜餚,遂自然而然經常留意採買湯盤……嗯,我是說義大利麵盤。
特別數量多了,漸漸發現,此類盤形遠比想像中多用,不只西菜,其他類別菜餚也頗合用:
比方炒麵炒米粉炒飯燴飯,不管大小形狀都比平盤合襯妥貼太多,連本來多以碗公裝的乾拌麵都偶爾撈過界,更添幾分變化;和咖哩飯更是天造地設,咖哩醬與白米糙米飯盤裡並肩攜手,既能各安其位又能和諧交融。
澱粉類主食之外,就連汁水較多的台菜中菜日菜,例如燒豆腐、燉滷蔬菜與肉類,或是較顯鬆碎菜餚如炒肉末等,也大可靠它。
且這西盤東用,美感上視覺上還能為尋常餐桌風景注入些許活潑新意,趣味多多。
目前手中所擁湯盤,若沒記錯,最早來家是德國ASA這只,盤底簡簡單單三片綠葉,簡約宜人;然用著用著卻略覺不足,於是察覺,紋案只在盤底,一旦盛了多量麵飯便全數遮掉,結果與白盤無異,似乎少了些味道;因而就此醒悟,日後選盤都儘量在此方面多些留心。
同樣來自德國的KAHLA則是另個極端,盤邊一圓深藍粗筆塗繪,既寫意又大氣,非常搶眼——只是有時奪目太過,和其他餐具一起上桌,搭配上得少許費點心思以免流於喧嘩,不若同品牌另只純白刻紋Centuries系列嫺靜雅致。
義大利的SELETTI白盤則是意外之得,此牌大部分設計對我而言都稍嫌炫目,唯獨這只白盤,盤緣宛若塑膠盤般皺褶,素樸淨白中透著風趣。一派稚拙手工感這只則購自某歐洲鄉村風道具店,素來不愛此風的我,純粹出乎直覺隨手買下,沒料到用起來卻極出色,不管裝什麼都好看。
歐洲品牌之外,日台出品雖屬少數,卻也同受鍾愛。近年新歡是台灣陶藝家羅翌慎的黑色陶盤,釉色渾樸中透著幽幽微鏽金屬般的潤光,韻致別具,與色澤鮮亮明媚食物特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