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裡壯遊 — 近來幾本書之讀後記


 

《地圖之外》.Alastair Bonnett.臉譜


可能是至今所讀,最逸出既定視野之外、且發人深省的旅行書之一;尤其特別之處在於,書中所載雖竟有兩處曾經一遊——「卡帕多細亞的地下城」以及「世界號郵輪」,然而除此之外,其餘絕大多數區域卻都無法讓人心生憧憬與踏足願望。

一如副書名所揭示:「47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這些失落的、隱蔽的、無主的、死去的、例外的、遺世獨立的、漂浮以至曇花一現的所在,有的根本不存、有的正在或已經消逝或僵死,更多更多是以奇異的、尷尬的、難能言說定義的方式存在……

透過作者精彩生動、精闢闡論之筆,一方面娓娓敘述這許多性質樣貌皆不同的地方的來龍去脈身世故事,一方面藉此一一凝視、探討繼而深省,人與「地方」的錯綜複雜、形色多樣的連結、情感、關係:

「一如世上其他許多改名的地方,這個城市的前身似乎比取代它者更為惱人,但也更有意思,且有時更有活力。」

「我們想方設法尊敬自然之時,自然從我們指間溜走,因而我們握在手中的是我們始料未及的、不自然的東西。」

「國與國『之間』的土地可被視為無拘無束之地,但也讓人想起為何人願意放棄自由以取得邊界內的秩序與安全。」

「人保住自己所喜歡地方時的凶猛和足智多謀,說明地方是他們自我身分的一大特徵,失去自己的地方,有時似乎就像失去一切。」

「地方是我們的生命所編織成,交織著記憶和認同。沒有自己的地方,沒有作為家的地方,自由是個空泛的字眼。」

「儘管地球人口激增,二十一世紀初期卻很有可能被後世都市地理學家稱作空城時期。人類在這時期建造出如此多且規模如此宏大的空城,在史上絕無僅有。」

「幾乎所有城市都變遷迅速,且由層層未完成的過去願景建構而成。」「沒有過去來把人繫住,地方就不會創造有意義的未來。」

「使烏托邦屹立不搖的因素,不只是對完美地方的憧憬,還有在惡劣地方的生活經驗。諷刺的是這些惡劣地方往往原是理想之地。」

「邊界絕非只是排他線,邊界的繁多反映了人們政治選擇、文化選擇紛殊多樣的本質。邊界的弔詭之處,在於它們阻絕了自由移動,卻又暗示一個充滿選擇與可能性的世界。」

「政府是我們自由所不可或缺,但政府也擺布我們,要我們乖乖聽話。我們所有人都無所逃於這一兩難:人既需要國家又痛惡國家,那是現代生活免不了的一面。」

「人既需要流動性,又需要穩固的根。」「逃離和流浪的渴望,就和與之截然相反的另一股想望──認識並鍾情於特定地方的渴望,一樣深植於人的骨子裡。」

「它們每個都以不同的方式迫使我重新思考我對地方的認識。它們中選,不是因為希奇古怪或引人注目,而是因為擁有使人深省、迷失方向的能力。它們種類繁多,從最奇特、最浩大的工程到我所住城鎮不起眼的角落,不一而足,但在激發、重塑我們地理想像的能力上,它們無分軒輊。」




 

《食托邦 Sitopia》.Carolyn Steel.果力文化


一本宏觀壯闊的食物書寫。作者的立場、觀點與結論可說完整列舉、涵納了當代此刻食物領域的各種永續議題與概念,對長年閱讀此類書籍的讀者而言應該並不陌生。

然其獨樹一幟處在於以勃勃宏圖、恢弘架構、龐然徵引、縝密論述、娓娓敘說,從哲學與文化思辯、歷史與學說考據以至趨勢與現象針砭,細細密密梳理、印證、總結而後疾呼,今日人類所面對的種種困境,唯有「重視食物」,重建屬於你我的「食托邦」,才是唯一的解方。

因此,書中內容遠遠逸出於餐盤與餐桌,政治、社會、經濟、農業、商業、科技、健康、心理、性別、城鄉、家庭、宗教、演化、生態、環保……幾乎每一面向之思考與討論都囊括,徹底展現了食物課題之博大開闊無所不涉不包,讀來猶如踏上一場開闊遼廣、跨越過去現在時間空間的壯遊,從食物綿綿密密觀照世界、也從世界歸結回看食物,字字句句頁頁篇篇皆深刻入心,反覆來回思索咀嚼。

「食物代表了這世界。我們對食物的力量視而不見,是因為我們忘了食物真正的意義。我們學習看見食物(並且透過食物來看世界),就能在自然秩序中再度找到我們真正的立足之地。」

「許多我們最重大的挑戰──氣候變遷、大滅絕、森林砍伐、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污染、抗藥性和飲食相關疾病都源於我們並未重視食物。」

「要真正地文明化,必須立足於自然。」「食物讓我們腳踏實地,提醒我們,我們的命運永遠都有賴自然。」

未來我們怎麼吃,不但會左右我們的命運,也會左右其他所有物種的命運。我們重視食物,就能在自然界裡重新平衡我們的生活。」

「我們無法活在烏托邦,但是藉由食物來思考、行動,合力打造一個更美好的食托邦,就能超乎想像地接近那個理想。」




 

《下雪時節》.Jessica Au.時報出版


八月高雄行的旅中伴讀小說。入手原因其實多少是受主打宣傳詞所誘:「下一趟京都行,請帶上這本小書。」對京都向來毫無抵抗力如我,就這麼買下開讀。

故事以一對母女的日本之旅為場景,從東京起始,一路走過城鎮山林,最後止於京都……然而出乎意料是,關乎京都的篇章其實極少,就只是旅程進入尾聲之際,以未明確指涉其名、但推敲顯然應是嵐山竹林小徑與伏見稻荷大社兩個景點做結而已。

坦白說雖難免少許萌生些些許「廣告不實」的莞爾感,但毫無疑問,卻一點無損此書之迷人、以及旅中閱讀的樂趣。

是的。對我而言,這本小說最動人心弦處,全不在任何風光景物的描摩刻畫,而是貫穿全書,小說主人翁女兒的一路因行中觸動而感而發的長篇獨白,還有母女間的細微互動與對話。

於是,逐一浮現湧動的回憶、昔往人生與生活點滴的重新咀嚼細味、對世界對人對事對己的深思領會體悟……在作者如影像如樂音般優美細膩靈動之筆下,於書頁裡看似靜謐實則紛呈地交織流轉;讀之彷彿也隨著踏上了一段漫漫之旅,跨越過去現在、超越時間空間,心比足跡走得更遼闊遼遠。

「旅行是自己與異地、自己與自己的對話。異國異地裡,每一段旅程、每一處景致、每一次相遇,總會讓我從中一次又一次重新發現世界,發現自己。」——長年來每談旅行的意義,我總愛以這段文字做為開啟,而此書,則無疑是一本淋漓直現此中迷魅的作品。


 
Promotion
公告欄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