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日常 vs. 儀式感



疫情升溫,自月中至今,除一兩次短短出門採買,足不出戶已近一個月。

數字看來有些嚇人,不過說真的,雖說這幽居程度著實空前,且不僅工作緊湊一如以往、還因局勢變動莫測而更加身忙意亂疲憊心焦;然若以宅家此事言,卻似乎並不覺煎熬。

──當然還是想念、也衷心期盼能夠快快外出走動、四處覓食,但好在還能從容面對,工作讀書做飯吃飯泡茶喝茶打理家務陪貓蹭貓……如常作息起居,平心安然此中。

是的。在家工作二十多年,素來宅性堅強如我,生活裡最多最主要樂趣來源,原本大多數就在自己的家裡。

此中緣由,除了一部分肇因於長年閱讀所得以及個性上的越來越孤癖好靜,還由來自早年旅行經驗,特別在北歐西歐紐西蘭澳洲等生活氣息濃厚的國度,受那全心全意投注、享樂於家的陶然篤定氛圍感染,心嚮往之,繼之身隨實踐。

遂而,自成家起,工作以外、甚至工作本身之觀照關注、心血精力大多投注於此,只要是關乎家宅本身以至此中作息食飲的領域,均致力涉獵、修習、研究、耕耘,常日之樂不假外求,自家裡便能源源不絕俯拾可得。

這般專注生活裡,以文字名之,早幾年有一源自北歐的流行詞:「Hygge」,近來則是遍見於華文世界裡的「儀式感」。

因此發現,過去現在,我的名字似乎常與這兩詞連結。特別近年,幾個社群平台上,總是時不時在留言裡出現這樣的形容:「你的餐桌/生活好有儀式感……」就連前陣子因著作《日日物事簡體版發行,各方媒體越洋專訪中,也有記者問我:「生活上常會有些固定的儀式感?」

「儀式感」的定義,歸納各方說法,大致上是藉由對生活細節的重視、經營和特定作為,彷彿宗教或節慶裡的儀式般,使平凡日常得以變得獨特不同。

而我自己的領會,在日本茶道哲學中也有類似的思維:藉由重重儀節的制約,遂能安頓凝定形神,靜心體察四時季節的變化、以及細微感官覺知上的喜樂。

但我自己卻並不真的那麼愛用這個詞彙。雖說立意與意義都自成道理,但總覺多少有些偏向表象形式的著眼,非在生活本質本身之境之悅上。

對我而言,「儀式感」比較像是一種過程或手段,核心關鍵,應在於生活中每一分秒時刻,不管處在任何境地裡,都能認認真真專心對待

一如過去曾經寫過的文字:「同樣是要吃東西,就努力著,讓味蕾的每一次接觸都美味舒服。同樣要用杯子喝茶,就努力找一只真心喜歡的杯子、尋一味合適此刻心情口感的好茶。同樣是要找點娛樂消遣,不管是讀一本書聽一首音樂看一場電影或一段電視節目,就努力找一個能夠長留心版的主題、角度或方向,讓感官與心靈一起歡喜震顫……」

日日餐桌上有筷子下有筷架、餐具型式紋案相互搭配襯托映照……目的並不在這些張羅鋪陳,而是出乎長年蘊積下,越來越懂得如何透過更多足能觸動心弦的美好事物的環繞,遂能沉浸於這享用之樂和食物的味香。

凝神凝視、追覓追求的,應為樂之本身,非在儀式上。

瘟疫延燒至今,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即使能有再多解方、即使能夠好轉,這世界的運作再也不會一樣;因此,更多時間待在家、在自己的天地裡怡然自得自樂,或者也將就此從個人喜好與選擇,變成勢所必然。

遂而,如何能夠非只一時興頭,真正盡其在我、恆久恆常,至關重要。

──「與其說『儀式』,毋寧更像是一種用心如實運行的日常,」「生活裡的美與樂,就在這些日日月月季季年年不斷來去與積累的變與不變中,流動流轉。」我於是這麼回答。




我的生活四書:《日日物事》《日日三餐,早 ‧ 午 ‧ 晚》《紅茶經》以及《家的模樣》已經先後陸續推出,長年宅家戀家、安靜專注生活裡,所點滴薈萃而得的領會、實踐、心得、體悟與盎然樂趣盡在此中,歡迎捧場!




 
Promotion
公告欄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