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飲食眾生相 — 近期幾本書之讀後記/推薦語
- 2018-08-07 訂閱電子報
-
《1921 穿越福爾摩沙》. Edward Owen Rutter. 遠足文化
上月讀得有滋有味的一本「旅記」:1921年,英國旅行作家、也是歷史學者的作者離開任職並旅居多年的印尼北婆羅洲殖民地,返國路上,從南到北遊覽了台灣,繼而以生動之筆, 歷歷記錄、描摩以至論述了這座西方人眼中的福爾摩沙之島的當時風光與人文政治社會經濟景況。
是我的歷來台灣主題閱讀裡、從立足位置到時間點都極新鮮罕見的書寫:西方殖民官員與寫作者角度,固然有其主觀偏見或誤讀之處;卻也引領我們得能大步跳脫先天既有視野侷限,更開闊地凝視、觀照曾經存在這片土地上、卻因種種原因而被長期忽視甚至抹去的年光——關於在短短時間裡大步邁向西化與現代化的進程與軌跡、關於自身殖民地命運下的境遇。
而過程中,更無法遏抑地從家鄉台南、住居地台北以至高雄、嘉義、台中、桃園,一路追索著字裡行間不斷栩栩浮現的,或熟悉或陌生或懷念的人事地物風景,時而微笑時而神往時而慨嘆牽心。
心緒彷彿歸鄉、卻又似在旅途上的一回閱讀經驗,撫昔思今,啟發良多。
《侍酒之人》. Bianca Bosker. 行路
近年所讀最得我心的葡萄酒著作。振奮著迷之深,雖然年初受邀推薦時先已讀過書稿,出書後又忍不住重頭細細重溫一次,回味無窮。
是飲食圈裡越來越多見的實境體驗書寫。原為科技線記者的作者,藉由親身修習、成為侍酒師的職涯歷程記錄,深入窺看、探索葡萄酒世界之堂奧大千。
宛若一場瑰麗浩瀚的壯遊。不僅翔實生動呈現了侍酒師此業的形貌苦樂真相種種,勾勒出這群所謂「葡萄酒阿宅」的痴狂熱情眾生相以至顧客酒客百態;更從此領域中頗具核心地位的「盲飲」出發,一步踏入葡萄酒的感官天地,走訪相關專業人士和機構,透過科學研究與理論驗證,抽絲剝繭檢視、論述此中理性與感性的拉鋸與迷思,以及彼此相生相連結關係。
長年愛好、且在生活裡餐桌上緊密依賴葡萄酒如我,讀來除了再度深刻綿密共鳴於葡萄酒的迷魅,卻也不禁心有所感所嘆——由衷期盼,在此刻侍酒師體制、處境與風氣猶仍艱辛的台灣,能有更多的人受本書感染,自此更願意在餐廳裡,在侍酒師的引領與陪伴下,盡享葡萄酒之樂。
《穆罕默德》. Karen Armstrong &《先知之後》. Lesley Hazleton. 八旗文化
接續去年深受啟發的《古蘭似海》後的閱讀。只不過,所感所思卻是截然大相逕庭。彷彿伊斯蘭早期發軔歷史的上下集,從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崛起,一路談到逝世之後幾乎立即掀起、綿延四代的爭權奪位歷程。
感慨再三是,明明是為了弭平阿拉伯半島遊牧民族間越來越劇烈的劫掠紛爭而生的信仰,期待藉由對真主的虔誠順服、對同信者的愛之如己,迎來恆長的和平;卻仍然無能擺脫人性之貪婪偏私、區隔異我本質,不僅終究再次落入殺伐命運,也為之後的千年分裂對立埋下伏筆。
——若說《古蘭似海》讓我得以貼近、思索了信仰的至高至美至善真諦,此二書則如《耶路撒冷三千年》之刻劃,赤裸裸呈顯了一神宗教與時代地域政治、與人之慾望野心權力必然盤根錯節難能解離的緊密連結關係,以及因之而生的殘酷爭戰豪奪血腥。
讀之嘆息深省。再次窺見人類世界的複雜痴愚。只能祈盼,知古可以鑑今,回看過去、望向此刻未來,我們有沒有機會終能擺脫這樣的宿命?
《美麗與哀愁》. 川端康成. 木馬文化
年少時曾經傾心的作品,見新版重出,便欣然再讀,果然滋味領會俱不同當年。
錯綜複雜交織交錯的悲戀畸戀愛瞋癡恨,以及款款流溢此中的細膩心緒情致描繪依然引人入勝,但更著迷牽心是,字裡行間所展現的,似比其餘川端作品更精緻唯美的情境與氛圍。
是因為背景在京都緣故嗎?長年繫戀京都如我,一幕幕場景眼前腦海心版栩栩如生顯現:寺院、庭園、夏日的鴨川、料理店裡的納涼平台、嵐山林野……以至與書中人物熱烈翻騰意念情感巧妙蔚成鮮明對比的,從作息、遊憩、器物、畫作、衣裝到舉手投足的雍容雅靜波瀾不興……
字字句句讀來,止不住盡是神往與思念。這幾日,聽聞暴雨大水襲擊,牽掛越深——那城市的人事地物一切,可都安好嗎?
《歡迎光臨,二代咖啡(最終回)》. 許英萬、李鎬僔. 高寶
好快!從首集追讀至今的這系列漫畫,竟已堂堂進入終曲。還記得開讀之初,原本以為是《深夜食堂》咖啡館版,素樸所在海納了流動其間的人與人生故事。然漸漸卻發現遠不只如此。
對我而言,最撩動我心者,還有歷歷此中,咖啡在韓國之過去現在今昔面貌:從古早市井裡鄉村間充滿在地味兒的茶房咖啡,一路陪伴長大的即溶咖啡、販賣機咖啡,此時此刻進入第三波精品咖啡時代的種種講究與追求,以至知名咖啡館咖啡事咖啡人的現身說法……
宛若一扇咖啡之窗,引領我們一窺韓國當代飲食生活變遷和現況,讀來趣味盎然。同時不禁湧現些許羨慕心情——如果哪天也能出現一套台灣版,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