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頁裡的光 — 近期幾本書之讀後記&推薦文



 

《北光》.橫山秀夫.圓神


家中臥房朝北。原本是權衡日常生活作息所需而有的務實設計,然而,島南出生長大,生性極度趨光戀光,遂從來只望南向之窗的我,卻因此在日日晨起、拉開窗簾之際,越來越感受到,非是熱烈成片穿射灑入、而是柔和氤氳從亮裡往回返照包覆的「北光」。

而這本小說,說的正是這樣的光。

無疑是今年以來最令我心折的小說與建築書寫。雖歸入推理類別,但展讀之際,反而一點不覺讀的是推理小說,也全不急著解謎,最是沉浸此中,是作為全書主題與背景的,關乎建築與家的描繪、思考、企望與追求。

童年因父親工作緣故反覆四方遷徙的建築師主角,因緣際會接下委託蓋一間「你自己想住的房子」,因而不僅成就了備受讚譽的傑作、走出原本萎頓沈淪的職涯泥淖,同時,還在此之後的求索真相歷程裡,一點一點面對、正視了長年積累的人生的糾結和幽暗,重新迎向凝定寧靜、映照內心的北光。

故事動人心弦,但更引人入勝是鋪陳其中的,對建築與人、與家間的牽繫關連的細膩描寫:「人對於房子抱持的堅持,不僅止於單純的興趣或嗜好,而是顯露出個人的價值觀和隱藏的慾望。與其說是未來志向,不如說是扎根於過去,經歷會在耳畔竊竊私語。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什麼能夠容許、什麼不能容許……」──全書開始不久,主角如是領悟。

然後,隨著情節的推演,透過一幢幢或是純粹虛擬、或是真實存在的美麗建築作品的刻劃,空間、光線、窗牆天花、階梯甚至家具……與書中人物的過去現在、愛欲喜悲、願想追求緊密交織,讀來分外入迷。

值得一提還有,貫穿全書的,有關昭和初期旅居日本的德國建築師布魯諾 · 陶特的篇章,藉由他所留下的作品和話語、對當時代正受西方潮流衝擊的日本美學與工藝的高舉和反思,一方面反映了日本現代建築的探索進程,一方面與主角對「想住的房子」的追尋深刻呼應,同樣觸動我心。



 

《二人生活》.櫻木紫乃.時報出版


早前文章裡聊過,跨入電子書閱讀後,幾乎可說無痛接軌、自自然然心悅誠服接納融入,少許不適應,大概就是尋書找書了;好在隨時間積累,雖仍無法如過往實體書店裡那般得心應手,但也終於慢慢摸索出些許因應之方,漸能在這雲端書海裡,與越來越多共鳴之書相遇。

此書便是近來驚喜邂逅之一。第一次讀櫻木紫乃的作品,頗有相見恨晚之感。書寫形式很有趣,十個 1200 字短篇,看似彼此連貫,也能各自獨立;以男女主人翁的「二人生活」為核心,進一步延伸至周遭父母親友,藉由各種不同的夫婦伴侶相處模式,細細描摹、勾勒、探索、呈現,此中連結關係、牽絆牽繫。

尤動我心者,是讀小說向來分外喜愛的,從氛圍到文字到情節場景皆安靜清淡,卻是情感情致情境流動湧動隱隱,讀來一頁一停,韻味餘味無窮,咀嚼不盡。

特別主角夫妻信好與紗弓,際遇的膠著、現實的壓力、生活的窘迫,在這淡裡靜裡,那艱難與不安,遂也顯得雲淺風輕;只因共同的,對「兩人在一起」、「二人攜手生活」的執著和相信,對常日飲食起居作息等生活本身的專注和篤定,於是可以一直持續走下去。

「所謂夫婦,不知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為夫婦」「夫婦,只要慢慢花時間成為夫婦就行了。」——後記裡,作者如是說。

「她浮想愛情值得歌頌的形式,卻想不出所以然。她渴望相信,二人無可取代的每一天也有『愛的讚歌』朗朗流過。」「紗弓祈求,這個城市今夜有和風吹過。」

 



《傀儡花》.陳耀昌.印刻


從數年前《福爾摩沙三族記》讀後就想續讀的小說,結果卻一直延宕著,直至前陣子、因電視劇《斯卡羅》的熱播才同步開讀。

小說飛速閱畢,電視劇卻還牛步進行。大為驚訝是,一反過往經驗,似乎極少看到改編幅度如此劇烈的案例——可說幾乎只概略擷取了人物與年代框架,其餘從故事到我認為是最核心的神髓內涵,全盤大相逕庭。

對我來說,從《福爾摩沙三族記》到《傀儡花》,陳耀昌的書寫之最動我心,在於觀看台灣這數百年錯綜複雜、曲折顛沛不由己的島嶼歷史,從著眼角度到史觀皆全面翻轉:再不是過往的一逕委曲求全、掙扎自苦、哀憤悲情,而是朗朗大氣、正面開闊地,描繪、述說,這土這地之美、不同族裔與文化的薈萃,以至島上人們置身這一波波歷史洪流中,始終不曾失去的良善、樂觀、堅毅與韌性。

尤其貫穿全書的主要女性角色,《福爾摩沙三族記》裡的荷蘭傳教士之女瑪利婭與《傀儡花》中的客家與原住民混血,並歡喜誕下擁有高山原住民、平埔族、福佬、客家血緣之子的蝶妹,都有著不管在順境逆境裡都一樣堅強明亮的個性;特別後者,更因獨特的出身背景和際遇,憑一己意志、智慧、圓融和努力,開創自己和時代的新局。

所以,再看《斯卡羅》,頗有意外、但一點不陌生地,改編成劇,竟終究又重回老梗老路——光與影,同樣存在這島過往的兩面,而身為一齣宣稱是「台灣首部史詩級大河劇」(……話說,若和我一樣,同樣也屬日本大河劇迷,應該也會有類似心情?),卻情願捨棄小說原本的視角,情願只看向陰鬱晦暗的那一面,與書相對照,雖能夠理解、也肯定其用心和成績,卻難免惆悵惋惜。

當然知道,執拗堅守全然積極正向立場的《傀儡花》不免略顯天真,但深切瞭然是,作者於此中所寄予的願心,同時,也是此刻台灣你我共同的所望所為所追求:

期待掙脫曾經束縛綑綁我們太久太久的不平不甘,走過(但知曉並牢記)亞細亞的孤兒、台灣人的悲哀,重頭以新的眼光、新的詮釋,回看數百年一路走來的一切;而後,一如書中人,不只是蝶妹,還有同樣截然不同於劇中形象的卓杞篤、文杰、伊沙、綿仔/水仔、松仔,將自己與所有人共有的命運緊握手中,攜手齊心,邁向、打造真正屬於這島、這土與你我的未來。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Ying C. 陳穎.日出出版


這是一本,台灣法式甜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之書。——完讀此書後,我深深有此悟。

其實有些意外,去年春天,才剛出交出沉甸甸大部頭的《法式甜點學》的Ying,短短一年多,竟又一部六百多頁巨作出版,同為寫作者,對她的強大毅力與寫作能量著實佩服不已。

和前作之以「全書」形式,抽絲剝繭、章法有序歷歷呈現法式甜點之歷史人文、類型定義、組成元素、評鑑賞析、趨勢潮流以至產業學界狀況不同,《法式甜點裡的台灣》由於以台灣為書寫主題,法式甜點之形構版圖與自我特色仍在醞釀發展之地,Ying 因而採取了截然迥異於前的敘事結構和視角——

轉以「人」為綱,透過一篇又一篇在地甜點創作者、工作者們的專訪,藉由個別歷程、作品與追求的娓娓述說,彷彿拼圖一般,逐步勾勒、梳理,台灣法式甜點的過去、以及今時面貌。

讀之屢屢動容。不單單書裡所載這近數十年來的一路演進均曾近距離親身體驗甚至參與,不單單從中瞥見曾師事或上過單堂課的曾美子、柯瑞玲老師以及早年愛悅的芙麗葉、朱里兒等店家的懷念身影,不單單此刻日常依賴的甜點店甜點師的生涯與創作故事都趁此一一更深入認識、回味……

更從中清晰看見、印證,台灣法式甜點人們,包括作者自己,在全心全意擁抱夢想、實現自我的同時,更一致奮力踏尋、探索、刻畫,屬於台灣、屬於台灣人以及我們心心念念的「台灣味」的身世面目、形貌輪廓,以及,立足位置。

事實上,這樣的探索不獨甜點,近二十年來,在台灣各個領域、包括餐飲界都正風起雲湧發生著;而Ying則以她的精采之筆,熱情感性、同時縝密理性地,精準完整記錄、詮釋、論述了台灣法式甜點世界的追尋與實踐軌跡,別具意義。

而同樣可喜是,從中點滴領會、覺出,在這追尋路途上所共通的一路前行與進境:

走過剛剛開始也許出乎亟欲連結土地、建立認同、朝外張看,遂而難免略顯急切的強尋強解強說強加,繼而漸漸清明,回歸周遭素材與自身的成長環境、味覺經驗情感記憶,自然而然如實踏實含英咀華而發……

是的。正如我對這一切的始終希望:懂自己、做自己、做好自己,專注在此、樂在此;而我們所共同願想的,自明自信自在自得的未來,也將逐步浮現此中。



 

《獨裁者的廚師》.Witold Szabłowski.衛城出版


和原先想像不一樣,嚴格來說,這其實並不是一本食物或料理書……讀後,我默默將它在我的電子閱讀器裡的收藏類別,從原本的「飲食」、改移至「歷史」。

在我看來,此書裡,料理甚至廚師只是一扇窗、一個角度——出身波蘭、在獨裁陰影下成長的作者,花費長長時間甚至冒著生命危險,親身訪談多位曾經近身服務過獨裁者的廚師,透過「食物」,這生而為人便需得日日面對的基本生存需求和所欲所望,透過這些食物製作者的人生職涯故事,零距離窺看、著墨、連結,一個時代、一段歷史,以至此中人、包括獨裁者自身、還有圍繞著其人其事與其所為的眾生群相,細細勾勒、探索極權的面貌和之所成形,同時,照見人類與人性、以及殘酷和殺戮背後的複雜和痴愚。

讀之戰慄、嘆息,屢屢釋卷不忍續。「這是本警惕之書。」Szabłowski在寫給他眼中、和他的國度一樣曾經走過類似的「追尋之旅」的台灣版讀者的序文裡如是說:「《獨裁者的廚師》貌似談論食物,實際上是本談論自由的書。」「不管是對在波蘭的我們,還是對在台灣的你們來說,都要警惕這份得來不易的自由,究竟有多麼容易失去。」咀嚼再三,深深思省。


 
公告欄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