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旅遊作家葉怡蘭在看完這份「榜單」後表示,雖然有不少亮眼餐廳上榜,但「大致可說是一份觀光氣息濃厚的清單」。她說,自己赴歐洲旅行時,各國米其林的「必比登推介」是她不可或缺的美食參考,尤其能貼近在地庶民飲食風情。如今的台北「必比登推介」面世,她認為,上榜店家其實和近年國外旅遊指南推薦的台北熱門餐廳差不多,很符合米其林「專為外來旅客打造」的「旅遊餐飲指南」定位……
自封面故事發想之初,葉怡蘭的名字便已浮上腦海。從濃厚奔放的鍋煮奶茶、清爽宜人的冷泡茶,到細緻甘醇的單品茶,葉怡蘭的品味總是牽動台灣飲茶流行。甫出版《紅茶經:葉怡蘭的二十年尋味之旅》的她,在窮究紅茶之道後,又會對飲茶文化提出怎樣的觀察呢?
見面之前,我細讀了葉怡蘭的微博。作為“臺灣知名飲食旅遊作家”,她在網路上展現的生活,實在是大眾想像中“生活家”的精緻範本,處處細節一絲不苟,近乎挑剔。但見面之後,我們發現,身材嬌小,穿著大地色羊毛衫的葉怡蘭,並沒有想像中那般不接地氣。相反,她坦然告訴我們,網路上那種精緻生活背後,其實也是打仗一般的日常……
「透過工作、飲食、生活的享樂更深刻了。不是單方面接受美好的東西,而是還會咀嚼:為什麼好喝?還有什麼可能性?別的類似的東西呢?於是那些知識內化成了我的經驗,碰到下一杯葡萄酒、威士忌、茶時,我有十足的底子,得到的感動更大。在紅茶世界裡更是如此……」
葉怡蘭與紅茶打交道二十餘載,如何沖泡一杯完美奶茶,是這位作家的課題之一。曾探訪過頂級茶園,也醉心於沖泡細節,但會令她癡迷紅茶而無法自拔的,是那包容萬象的日常性。 於是,晨間一杯奶茶,便是她與紅茶相處的方式之一……
幾年前居家翻修,經歷過「斷捨離」的痛苦過程後,她挑選雜誌的門檻更高,通常入手的都是具有典藏價值的「特集」,她笑著說,自己是百分百的特集控,看到特集二字,便難以抵抗。「特集版本,把一個東西做得深入,通常達到專書的規模,但又比一般叢書更為精確有系統,去蕪存菁,留下最精華的部分……」
在開始討論台灣不能消失的味道之前,我們必須了解葉怡蘭老師心中對「台灣味」的定義。當然,這很難用隻字片語解釋清楚;她首先表明「台灣味」與「台菜」兩個名詞需區分開來看,接著回答:「廣義而言,台灣味就是這塊土地上的滋味,重點是它必須經過在地化的過程,而且是已經形成共識的味道……
米其林指南之所以有其公信力,就是因建立在立場嚴謹的評選機制,但缺點同樣是建立在法國體系之下所養成的評選方式,套用在飲食文化不同的城市,多少具有爭議;至於台灣人最偏愛的庶民小吃,即便感動人心的魅力可超越米其林三星,但不一定能招架得了米其林的這套評選標準……
旅遊、美食、室內設計三方面,葉怡蘭都有其獨到見解的堅持。最近她寫了一本新書——《紅茶經》,被紅茶的同好們奉為圭臬,這是她探訪各地紅茶的心血結晶與多年來對醉心於紅茶的心得……
茶和她之間,用「體悟」來形容可能不夠精確,那更像是一種互相了解的相處哲學。茶不在神龕上,而是伴侶。那是否有覺得不了解對方、感到困難的時候?她像是和茶談了一場淡雅悠長的戀愛:「美好事物是跟你一輩子相關的,不用急於一時。如果覺得困難,一定是想要在短時間內達到什麼目標,但其實根本沒有必要……」
工藝是需要與時俱進的,不實用的工藝最終只會存在於博物館,被拿來展示而非使用。日本民藝運動的思想家、美學家柳宗悅在他的著作《工藝之道》中提到「用之美」的精隨,器物之於人,不是只有消費性的、物質性的,還要透過「使用」才能看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