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酒之愛



稍微認識我的朋友可能都知曉,我雖酒量差酒膽小,卻不僅愛飲,且對酒還極其博愛,從葡萄酒威士忌清酒燒酎白蘭地……各種酒類都傾心;近幾年,因對調酒的一往情深,遂連琴酒、蘭姆酒、龍舌蘭等白色烈酒也都懷抱盎然興趣。

這其中,特別是琴酒,更是另眼相看、分外鍾情。

回想起來,這琴酒之愛的發端,應始於馬丁尼。此中因緣,最早可一路追溯到2012年秋天,在東京的「Y&M Bar KISLING」,由已故調酒大師吉田貢親自調製、送上,那杯水般清澈剔透、卻又習習綻放著奔放香氣和華美層次,已成傳奇的「吉田馬丁尼」,自此點燃我對馬丁尼的火般熱情,以及對這經典調酒中之關鍵核心——琴酒的好奇。

然後,2014年,蘇格蘭Bruichladdich威士忌蒸餾廠前任總製酒師Jim McEwan於退休前最後一次來台,除了發表最新作品,還帶來了酒廠推出的琴酒:蒐集酒廠所在地的艾雷島上二十二種植物,萃取蒸餾而成的「The Botanist Islay Dry Gin」。現場試飲,溫和但沉著的杜松子氣息中,花香果香妍媚明亮;油然憶起多年前的艾雷島之訪,春末夏初,這原本凜冽靜默之島上,原野間遍開芳花,那畫面那印象,就和這酒一模樣。

剎那意識到,在地工藝琴酒的年代,已經風火烈烈來到。

再不單單安於調酒基酒的角色,而是從素材、蒸餾、浸漬、萃取到調配都有專精有講究,丰姿風貌多端;最重要是,緊隨全球風起雲湧的思潮,開始展現出豐富的「在地性」——

因原料植物使用的開闊多端、無所制限,加之釀造與蒸餾門檻低,小量小規模小批次輕易都可生產,遂各國各地紛紛從本有自有植物出發,醞釀出結合當地風土與人文特色的酒款;使琴酒相較於其他烈酒來,版圖格外遼闊遼廣,幾乎每一地域角落、想得到想不到的地方都有出品,台灣本地近年也頗見佳作,多樣紛呈、百花齊放,誘得我自此一步踏入,流連忘返。

沈醉之深,就這麼一步步成為我的飲食生活的一部分,專門酒吧取經之外,不但執著往四方不同地域類型不斷蒐獵、尋覓,和威士忌、燒酎一樣,身邊總是隨時都有幾款開瓶,徜徉於各種日常享用之方上:

出乎此類白色烈酒特色特性,調酒,自然是此中一大重頭戲。

咱家向來慣例,每有新琴酒來家,開瓶第一杯定然是最經典的馬丁尼,藉此一窺此酒之風味個性。

當然不見得都能和合,多年經驗積累,馬丁尼之美在「簡」,故還是堅實強勁、本格杜松子風味分明的琴酒最合襯;至於此刻正風行、以繁複配方交織成花氣草香果味芳馥繽紛的酒款,則還是其他調酒更相宜。

喝得多了,純飲調酒猶覺不足,從來什麼酒飲都想抓上餐桌喝的我,也一步步開始鑽研佐食。

睡前小酌小食小點之外,還想配正餐……琴酒佐餐,最百搭最普遍,一般公認莫過於調入通寧水的Gin & Tonic;然對我而言,Gin & Tonic固然爽口易飲,但因通寧水通常帶甜味,餐中飲多難免發膩;雖幾度嘗試加入酸味與單寧澀味元素以為平衡,卻常令味覺變得複雜,佐搭上不夠怡然寬廣。

這才終於醒悟:何不回歸最基本,如我一向以來最愛的威士忌佐餐法,直接加入氣泡水和冰塊調成highball,不僅直見各款琴酒之本色本性,清洌中見芬芳的酒性酒體,佐搭各式各類菜餚都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十足討喜。


 
公告欄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