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怡蘭說,她從小在台南幾乎都是吃小吃長大,若要說明台灣小吃古早的模樣,其實也是她個人的定義。她歸納出以下幾點台灣小吃的特徵:1. 份量小、點心 2. 湯湯水水 3. 一攤一味 4. 作法簡樸 5. 因地制宜 6. 沒有重複的攤位……
再一次,我丟好幾個大哉問給葉怡蘭,她回答得透徹深入,從台灣小吃的古早模樣、夜市與早市的區別、台北異國料理為何表現良好,一路聊到台灣自我感覺厭惡、重建台灣驕傲、台菜傳承斷層等嚴肅問題。我還花了很多篇幅請教葉怡蘭對於台灣西餐的看法,因為她懂台菜,也懂fine dining,可以兼顧二方面的觀點……
身為台南人的葉怡蘭,比起炫技的精緻料理,更常吃巷弄小吃或是自己在家開伙,「我喜歡直率的料理,找到好的食材,簡單烹調呈現出食材巔峰狀態的美味,這才是最不簡單的。」TK Seafood & Steak就帶給她很直率的感受,開放式廚房可以清楚看到當季新鮮漁獲……
葉怡蘭的家大約96平方米,坐落在台灣的一棟公寓大樓裡面。她在1996年搬到這裡,剛搬來時她還在做室內設計雜誌的編輯工作,也是在那時遇到了很多做室內設計的朋友。工作期間,她累積了大量的室內設計方面的想法,這些想法的累積在後來自家的家居改造中派上用場……
「我是個豆製品控,黃豆、黑豆做成的傳統製品,醬油、豆腐、豆漿等我都很愛,不過我只愛台式,西餐的豆子反而不喜歡,而在豆製品裡,最依賴的就是黑豆醬油,如果去歐洲旅遊稍微久一點,就會很想念加了醬油的食物……」
「台灣茶的確有走向茶道那種儀式性的作法,這種方式很優美,也是展現台灣茶文化很棒的特色。可是對我來說,茶也是日常生活,當然這仍包含基礎講究,像是茶葉份量、水量、溫度時間怎樣拿捏,甚至使用何種茶器才能契合的問題。但我希望它在日常生活中能非常灑脫,可以很輕鬆沖泡而不用去講究繁文褥節……
【葉怡蘭 簡約生活之美】
「臺灣欠缺美感素養,但不是沒有美感。」葉怡蘭認為,在多重殖民歷史背景下,我們太容易否定以前所留下的東西,因而缺乏一以貫之、屬於自己的美感文化。「對生活舒適與否應有更高的要求,並梳理臺灣在地的美感文化,將斷絕的美感承接起來,才能找到臺灣美感的核心。」她建議……
【茶,你喝對了嗎?】
時時以挑剔味蕾喝茶的知名美食作家葉怡蘭,也認為茶包是非常方便的設計,尤其旅行時隨身攜帶,可大幅減少購買瓶裝飲料的機會,不過她指出,很多人都覺得茶包沖茶容易苦澀,她的秘訣是:1.先以熱水溫杯。2.注入熱水、再放茶包。3.杯子儘可能加蓋使溫度不散失,靜置2分鐘。4.取出茶包輕甩一下,切記不能擰茶包以免澀味盡出……
【一個假設】
Q:「談談對『自給自足』這個詞的理解。」A:「自己日常所需之食物,絕大多數由自己耕作、種植、製作而來。回歸自然,連接土地,專注生活,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點,也是此刻的我越來越戀慕嚮往,卻自知已然被城市馴化太過、再無能達成的夢想。」……
【設計一場家宴】
飲食作家葉怡蘭幾乎每年都會受邀至詹府一聚,她以「竭盡所能」四字來形容王宣一與詹宏志所付出的心力,「從餐具、搭酒、選菜,出菜先後順序的安排,節奏計算精確,細節追求到極細緻,可以感受到他們完全沉浸在內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