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謝可珍
邁入千禧之後,生活中的美學形式紛呈,頓時,設計風格似乎已無主流與非主流之界,設計師們不斷重新咀嚼大師的經典家具作品,反芻上個世紀的風華以滋養創作。 二○○六至今,是許多經典作品橫越半世紀的標竿,Tulip、Egg Chair、Cone、Aluminium Group……,線條久經淬煉卻依舊動人,即使身處百花齊放的當下,也難掩其丰采。畢竟,家具之所以經典,不僅在於大師們的原創精神,其顛覆時局而烙下的時代印記,更彌足珍貴。 包浩斯 形隨機能遊走的藝術 二次戰前的包浩斯、有機造型、當代風格,二次戰後的普普、太空時代……,廿世紀歷代風格的容貌至今清晰可見,影響力也超乎想像地深刻。 國際情勢尚未緊繃的二○年代,包浩斯因現代主義與實用至上的工業功能主義而萌芽,曾任包浩斯學院講師的Marcel Breuer、一九三○年接掌校長職的密斯、以及當代與之齊名的建築大師柯比意皆是代表人物。 由於講究「形隨機能」——造型必須因使用目而衍生,所以家具大多遵循幾何形式,除去所有可能造成成本負擔的裝飾,導致傳統工料逐漸式微,可供規格化、大量製造的鋼管、合板和玻璃取而代之,成為物料新星。一九二五年Marcel Breuer推出的第一款鋼管椅Wassily,是家具落實包浩斯的最佳典範,以焊接相連的金屬為支架、條狀布料或皮革為椅墊,目的是要讓設計切合生活,以大量製造的生產方式嘉惠各個階層。 之後,奉簡約為圭臬的現代建築大師密斯、柯比意分別大幅強化鋼管曲線,前者於一九二七年、二九年推出MR10、Barcelona單椅,後者在一九二八年推出LC3沙發、LC4躺椅。不過,諷刺的是,這些嘉惠大眾的初衷,即使由Cassina等廠商持續量產,身價卻毫不親切。 美式力量 創新材質創意 關於普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一個絕佳的起始點。就宣傳而言,電視等大眾文化成為絕佳管道,Eames夫婦就曾為了介紹Lounge Chair參加NBC的節目;就風格而論,設計大師們的創意,未隨著戰火煎熬而消逝,反而更加恣意,告別物資缺乏的五○年代,迫不及待地展露崢嶸之景,只是,這會兒舞台從德國、義大利轉戰到了美國。 二次大戰時期,主戰場歐洲各國的設計師早已紛紛遷出,戰後民生仍告疲軟,熱衷行銷的美國成為設計風格大鳴大放的溫床,本土設計師如George Nelson與Eames夫婦也趁勢崛起,終於輪到美國以特有風格反撲歐洲,並隨大眾文化蔓延全球。 身兼建築師及工業設計師的George Nelson,在色彩、造型上力求突破,詭譎而瑰麗,與當時大眾文化的形象有點類似,但也十分注重細節和使用觀感。就以擷取剖開椰子意象的Coconut作品來說,椅身滿是銳角,乘坐起來卻十分符合人體線條;一九五六年Nelson最著名的Marshmallow沙發,更是首創拆解椅墊、以十八個彩色圓凳拼組,被視為六○年代普普家具風格的濫觴。 五○年代同樣也是Eames夫婦的時代。Charles Eames與太太Ray樂於嘗試各種嶄新材質。一九四五年木製的LCW餐桌椅,沿用三○年代北歐價廉易塑的層板,以低矮椅身的優雅弧度完美詮釋層板的特質,也相對影響Eames邁向有機設計的領域。 同時期,Eames替美國海軍開發木料與聚酯塑料的新技術,造就家具柔軟曲線的進步空間,他們看中科技材質容易大規模複製的特色,大膽起用屬於塑料種類的玻璃纖維,在一九四八年製作出曲線婀娜的躺椅La Chaise,柔軟、流動、雕塑般的形體,儼然成為新有機風格的表徵;而在一九五一年,Eames運用金屬、皮革的Wire Chair,則回歸現代主義。 無論哪一種材質、線條,Eames都非常考究結構、造型、功能與成本、量產技術等現實問題的相互作用,所以誕生Shell Chair以可替換式的椅腳,提高單椅附加價值。這般貼心的思考,讓Eames的價值正如一瓶陳年美酒,讓人不禁反覆品嘗箇中甘醇。 閱讀下期:經典家具 不墜的美好年代(下) 原文出處:《Salute》雜誌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