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各種考據與史冊紀錄顯示,紅茶的起源一般公認最早雖始於中國,然毫無疑問,卻是在遠渡重洋到歐洲後才真正完整發展、發熱發光。 遂而,從紅茶西傳歐洲起,紅茶之飲用方式、儀節、沖泡方法與器具,可說都由歐洲主導;並隨西方文明東進與現代化腳步的推移,成為今日全球紅茶品飲的最主要面貌。 也因「茶」與「器」的密不可分,歐洲早期紅茶品飲樣貌與中國關連甚深。除了最早茶葉由來自中國外,所使用的茶具也與當時和茶葉一起從中國西傳歐洲的瓷器有著緊密互依存關係。 紅茶器具演進簡史 綜合各方記載,瓷器之進入歐洲最早甚可追溯至13世紀馬可波羅到訪中國時期。他在回返義大利時將瓷器一起帶回家鄉,讓當時歐洲皇室一時驚艷。 然真正從純粹藝術品搖身一變為生活用品,卻是直到16、17世紀,飲茶風氣在當地越來越普及之後了。 特別在17世紀,隨著荷蘭、英國與葡萄牙貿易船隊的興盛,中國瓷器的大量引進,使瓷製茶具益發普遍。中間更曾因明朝覆亡,進口一度中斷,改以日本伊萬里有田燒代替,使日本瓷器也開始在歐洲瓷器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 因此,從17世紀前半開始盛行的飲茶風潮中,歐洲人們使用的茶具,大多都是進口自中國、日本的茶壺與茶杯。 當時,進口茶具除了中、日原產地現有製品外,進口商也開始以訂製方式,要求兩地瓷器製造者製作歐洲本地所需的茶具形式。 從各種相關紅茶歷史資料來看:當時使用的茶具形制,茶壺與中國茶壺大致相似,茶杯沒有把手,下方則附有「茶碟」。 一般相信,此應為參考中國與日本常用的「茶托」設計而成,但形體較之今日的茶碟要來得更深,有的甚至深如淺砵,且與茶杯容量一致……此中緣由,主要是當時有因茶水過燙、得先倒入茶碟中使之冷卻再飲用的習慣。 ──乍聽雖有些粗魯不雅,但確確實實是曾經存在且流行一時的飲茶方式。而據說,至今在印度某些區域仍看得到這樣的「古典」飲茶法。 歐洲茶器紛紛問世 也從這時候起,歐洲開始意識到對中日進口茶具依賴過深,遂和紅茶一樣,開始投下重金與人力,處心積慮研發自製高品質瓷器,但大多功虧一簣。 直到18世紀初,才由薩克森兼任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的煉金術士參透其中奧祕,於1709年開發出歐洲第一件白色硬質瓷器。 1710年,一直活躍至今的Meissen瓷窯成立,之後,其他歐洲國家紛紛跟進;到了18世紀中期,歐洲各國多已能自製自產瓷器,致使茶具得以進一步朝更合於歐洲生活使用習慣的型態靠攏: 例如在茶杯上開始出現把手──事實上,歐洲從西元前便已開始使用附把手的杯具,卻是直到此刻才廣泛使用在茶杯上;影響所及,茶杯不再燙手,茶碟也逐步從早期的深碟型,開始走向今日常見的平碟型。 同時也配合使用上所需,而在茶壺、茶杯之外出現更多樣的不同器具,逐步繁衍出規模完整,茶杯、茶碟、茶壺、熱水壺、量茶匙、濾茶杓、奶盅、糖盅、托盤、點心盤、點心架、點心刀、點心叉、茶匙甚至茶沙漏、茶搖鈴……等一應俱全的全套茶宴道具。且隨各國飲茶習慣不同而在形貌用途上略有變化,像是俄羅斯的「茶炊」、土耳其的雙層茶壺等。 圖紋繪彩更是越來越脫離中國與日本風格,轉而使用歐洲人們偏愛的在地自然花草動物圖案與希臘羅馬建築雕飾圖紋。茶具風貌自此走向新的里程。 紅茶器具vs.現代生活 進入20世紀,人類文明與生活方式全面邁向現代,益發忙碌快速的年代,加之紅茶文化更開闊邁向世界,品飲方式越來越多樣,需求上也越來越求速簡便捷;略顯繁複的歐洲傳統紅茶器具不再能呼應現代人所需,遂開始產生變化。 比方,有別於傳統多人喝茶使用的大茶壺,現在的茶壺越來越小,兩人份茶壺成為商品主流;也有方便辦公室或獨居者使用的單人份茶壺杯組。 濾茶杓逐漸退出日常紅茶器具行列,取而代之的是開始普遍於茶壺中安裝濾網、濾心,甚至推出兼具濾茶與茶匙功能的「濾茶匙」。 茶袋的大行其道,也使方便使用茶袋的馬克杯成為茶杯要角,還出現專以置放用過茶袋的小碟。 而今,紅茶的品飲方式隨歲月更替仍在持續前進。特別近幾年,東西交流的益發緊密無間,不僅東方對紅茶的接受與依賴越深,西方對紅茶以外之綠茶青茶以至白茶黑茶也開始越來越興趣盎然,茶器具的使用彈性需求遂相對越來越大。 故此,看向未來,茶具的演化相信也將越來越變化多端、趣味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