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台灣茶(下) (2003.06.20)



追溯台灣茶藝之所由來,其實最早應發源自中國廣東潮洲的「功夫茶」小壺泡。但傳至台灣後,自70年代末葉起,經由無數本地茶人、茶會、茶館的專注鑽研傳習延展,點滴融入了中國文人美學、佛教禪宗觀照、以至日本茶道思考與台灣現代生活氛圍;到現在,已然轉化演繹成與本來源頭全然互異的一套包容極廣的飲茶與生活學問。

影響所及,台灣茶藝除了風行全台、造就了此刻台灣茶館與傳統飲茶方式的最主要面貌,自80年代末起,甚至還進一步牽動了香港,然後是中國、日本以及東方風正吹得無比熾烈的歐洲飲茶時尚。

 

平民茶勢力


而在台灣本土茶藝蓬勃發展之際,兩股興起於90年代上下,同樣不可小覷、且顯然更偏向平民百姓日常氣質的茶勢力,也一樣同時間與年壯大,延燒全台。

首先是泡沫紅茶、泡沫綠茶,這種藉由急速震盪冷卻、因而能完整保留甚至衝擊出更多茶香的冰飲,由於滋味與價格與形式的極其平易近人,故而自台灣中南部地區創發之後,便迅速席捲各地。

街頭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的泡沫紅茶店一一迅速成為年輕人消閒交誼的主要場所;大企業如天仁,大規模連鎖加盟店如仙跡岩等也紛紛投入,分店擴及海外。在口味上更衍生出許多變化巧思,加奶、加果汁、加香料不夠,還要加珍珠、加布丁、愛玉、果凍……,使茶飲從單純液體的品飲一變而有了立體的咬感嚼感,非常突出。

還有包裝茶飲料的崛起,借助1980∼90年代便利超商零售通路體系的全面深入百姓家,包裝茶飲料一躍而成台灣人們日常不可或缺的主要飲品。

這裡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泡沫紅茶與包裝茶飲料的普及,也劇烈地改變了台灣茶綿延百年的出超態勢。——為因應逐年遽增的龐大需求,來自錫蘭、越南、印尼的廉價細碎型(CTC)紅茶葉大量進口,並於1991年超越出口量,使台灣正式成為茶葉進口國。

 

紅茶風潮再起


同樣是茶的進口,近幾年在本地,與平價取向的細碎紅茶與茶包的大舉登台略略有所區隔的則還有,始於1990年初期、發生於資深茶人間的中國茶風潮;以及自1990年代末期以降,主要發生於城市年輕一輩的飲食愛好族群裡的、精緻紅茶市場的昇揚。

前者,除了90年代因動輒數十年的陳年年份,加上後來的健康養生說法,使來自雲南的普洱茶在台灣大大流行,鋒頭之健,不僅大小茶行民藝店都一定必有個幾「餅」陳列,價錢更是一飆千里,可望而難及。

只是,需求大過供給的結果,使普洱茶在當地的產製上發生許多問題;進入21世紀以後,風頭吹過,近來,逐漸於專家型茶客間聲勢抬頭、取而代之的,則是名欉奇種無數、門道功夫講究之精細繁複均令人咋舌的武夷岩茶了。

至於紅茶的興起,則除了與國人對於歐風或日式洋風消閒享樂方式與氛圍的嚮往、以及下午茶風氣的崛起有關,不少走精緻路線的紅茶館與專賣店的大力推廣,加之法國、英國、日本等諸多著名紅茶品牌的陸續引進,也頗居推波助瀾之功。

而此波新紅茶風潮的吹拂,令人比較印象深刻的特色是,與英、法、日此刻的流行特質十分同步,其關注點不僅在於品牌、茶款的分類,連茶葉本身的產區、茶園、等級、海拔高度、春摘夏摘秋摘……,都自有其專門講究處。

流風所及,原本曾經盛極一時、卻因外銷市場的消退而幾近凋零不存的台灣本土紅茶也開始受到注意。特別是新近由台灣茶葉改良場魚池分場發表、並開始於南投縣魚池鄉一帶開始種植的,以在地野生種的台灣山茶與來自緬甸或印度的阿薩姆大葉種交配而成的紅茶新品種「台茶18號」;產量雖小,但優越的品質與滋味卻頗引起各方矚目;重為台灣本土茶業、茶文化的多元走向再開新窗。

 

→ 說說台灣茶(上)

 

參考書目:

台灣茶  陳煥堂、林世煜著  果實

喝杯好茶  范增平著  膳書房

台灣茶街  池宗憲著  宇河文化

武夷茶  池宗憲著  宇河文化

名茶品賞手冊  Jane Pettigrew 編著  萬里機構

台灣茶藝發展史  張宏庸著  晨星出版社 


參考網站:
茶顛話茶 
行政院農委會茶葉改良場 
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 
有記名茶 



Promotion
公告欄
【講座】11/6~11/27 台中 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閱讀,飲食的風土」

已成年年閱讀圈盛事的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今年來到第五屆,這回榮幸應邀加入其中,將自11/06起一連四週、每週三晚間,以現場與線上直播方式同步登場。題目呼應本屆主題「建構,迎向地方永續的無限可能」,以「閱讀,飲食的風土」為題開講……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