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裡的外食
- 2021-11-08 訂閱電子報
-
由於飲食寫作與研究工作使然,在外覓食吃餐廳,在我的日常三餐中理所當然所佔比重極高。
然而一方面個性上極度宅家戀家,遂而除非必要,否則更寧願在家自煮自食,加之味蕾上的挑剔喜新,吃過的菜餚或食物,通常至少好幾個月以上都不願再碰……因此,若出自蒐獵取材或打牙祭而訪的餐廳,往往半年一年甚至更長時間都絕少再登門。
但日常裡、生活與工作圈附近的外食,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雖說在家吃優先,遂而頻率相較一般還是稀疏,喜歡的店家,大約一兩月或一季左右會光顧一次,但許多都已長年依賴相伴十數甚至二十多年,可說結緣甚深。
而這些日常依賴的餐廳,選取與著眼點,和貪饞追新目的者,形式樣貌多多少少會有不同。
當然,美味度還是第一優先絕對必要,刁嘴挑食如我,不好吃固然一定畫叉,但若風味與選材上太過平淡寡味、手法與用心全無過人處,也難動念再度上門。
同樣重要還有,乾淨。不單單是衛生條件上的乾淨,還有素材與調味上的盡量單純少添加、直見原味真味──這本來就是我的自家烹調核心理念,對我而言,日常裡的外食某種程度可說是家常食的延伸,自然也希望能夠比照。
然後,偏愛的是平實平易之食。
箇中原因,毫無疑問一部分來自價格考量,常日消費,審慎節制為上,若揮霍太過委實難能負荷吃不消;但更多是出乎本能欲求和渴望……
原就是從小到大在台南家鄉尋常人家、被最真淳簡樸之食涵養長大,遂而從來最企求也最能撫慰我的,也始終是最淳樸簡約的食物;因此,日常食,一點不想精雕細琢珍饈華餚、用不著昂貴澎湃頂級食材、更不用創意新奇高妙元素味道激越碰撞,誠誠懇懇踏實家常,才是真正自在恆長味道。
所以,以類別論,生就一副東方肚、台灣胃,故以台食台味為多,中菜日菜次之,其餘亞洲菜與西菜更次之。
以類型言,自宅、公司與店鋪走路十數分鐘內可達距離之市井小館小吃為大宗;而飲食上一意求新求變素性,在此覓食範圍內,也習慣不斷嘗試、蒐羅新目標新食點。
──這會兒,可就不一定參考網路流傳、媒體推薦、食圈口碑了,最多最常是鄰里道巷步行間隨興張望,見店鋪外觀形貌路數似是合格便留記在心,觀望幾次後漸覺可能相契,便奮勇入內一嚐,若運氣好,就這麼一試成主顧,繼之逐年相處熟稔成日常。
熟稔日常到,有那麼幾家,竟不知不覺打破我的「不重複」原則,下意識都點同一套菜;甚至曾有那麼一處遺憾已然消逝的舊相識,一踏進門,光是一個照面,還來不及開口,老闆已將要吃要點的菜琅琅背誦成串……
是這日新月異、不停追獵新食潮新食風新食店年代與生活裡,難得安穩安定安頓安適的飲食日常,隨歲月積累,分外越覺珍惜感激、溫馨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