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茶人皆知,和葡萄酒或其他飲食項目不同,茶之紅綠白黃青黑等類別的決定,不在茶樹品種,而是製作方法──因此,同一品種茶樹所採茶葉,一旦以紅茶製法製成,便為紅茶,以綠茶製法製成,便為綠茶。 看似基礎常識,然事實上,在十九世紀以前的西方,足有長達兩百年時間誤以為紅茶與綠茶無論品種、產區皆有別,普遍流傳說法是:紅茶是以「武夷 Thea Bohea」茶種製成,來自中國南方茶區;綠茶則為「綠茶 Thea Viridis」品種,產地分布於中國北方。 直到188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為發展製茶產業,聘僱植物專家Robert Fortune前往中國盜取茶樹種籽與種苗,親身深入產地與製茶廠後,方解開這紅茶與綠茶異同之謎。 但即使所有茶樹都可取以製作紅茶,各品種間依然有其個別特質特色上的差異。在同一產區中,也常因品種互異而香氣滋味各見丰姿,甚至歸為不同茶款。 目前可見之茶樹品種何止百千,但始祖皆為同源。茶樹學名為Camellia Sinensis,在生物界的分類為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杜鵑花目、山茶科、山茶屬之常綠木本植物。 以外觀和型態分,茶樹可區分為喬木、小喬木與灌木;野生喬木茶樹最高可達數十公尺,而我們常見的栽培型茶樹則為了方便管理與多次採收,頻繁修剪下,使枝條橫向生長,樹高多在一公尺內。 茶樹演化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多萬年前,原生於今日中國西南到印度一帶;之後,在地質變動與漫長演化、繁衍、變異過程裡,逐步在各區域形成不同樹種型態。尤其再經千百年來不同國度產地的人為發現、馴化、選種、雜交、培育,品類樹種無可計數。 在紅茶的領域裡,最常談到的兩大品種類別,一般稱為大葉種與小葉種。 大葉種茶樹葉片碩大,製成的茶風味雄渾豪壯。主要分布在高溫多濕的南亞東南亞熱帶地區如錫蘭、印尼、緬甸、越南,印度的大部分茶區,中國西南等地,以及台灣魚池日月潭茶區。 小葉種茶樹之樹形與葉形較顯嬌小,製成的紅茶風味清雅妍媚;多分布於亞熱帶區域如印度大吉嶺、中國東南方以及台灣各地。 而大葉種與小葉種類別之下,因各產地之栽種、繁殖、選育緣故,個別繁衍出豐富的特色品種。比方大葉種中最具知名度的阿薩姆種,發源於印度阿薩姆,之後從印度各地一路傳播到南亞東南亞各國以至台灣,衍生無數在地大葉品種,蔚成紅茶版圖裡聲勢浩大的一系。 另如大吉嶺原本多以來自中國福建武夷山的小葉種茶樹為主流,近年來則各類新種Clonal茶樹後來居上,如最富盛名的AV2以及P312、B157等都是炙手可熱新秀。Clonal茶樹所製紅茶比圓潤甜醇的中國品種要來得更纖柔清逸,是此刻市場明星。 至於台灣,早於日治時代就從印度引進阿薩姆種、後經改良成為台茶8號,和以緬甸大葉種與原生台灣山茶雜交而成的台茶18號紅玉、以及原生的台灣山茶等,都是大葉種中的代表。 此之外,隨台灣紅茶產業復興,近年來許多原本用於半發酵茶類的小葉品種如金萱、青心烏龍、鐵觀音、翠玉、白鷺等也紛紛加入行列;另還有中葉種的大葉烏龍、以中國祁門種與印度大葉種培育而成的新種台茶21號紅韻,百花齊放榮景,熱鬧無比。
千芳齊放,紅茶品種,紅茶,Yila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