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清水原始樸拙:專訪建築師 陳冠華

 



學習面對自然、對自身有所反省,是陳冠華多年來往返花東的深刻體悟。「我始終認為,建築物本身能反映出定居在地球上的姿態。」原本曾想,要在花東這麼激烈的環境中生存,房子一定要堅固、頂天立地吧!但因為測繪教堂的機會,與當地居民有了更深的交流,陳冠華慢慢認知到和自然相處的方式,不應只是堅強的對抗,而是可以巧妙、紆迴地與它共處。這些生活經驗更對日後的住宅設計,注入了不同的想法與能量。

「我希望在空間設計裡呈現,一種能夠感知自然的生活方式。」陳冠華表示,人從自然而來,對山林、海洋等景象自然而然充滿想像,但並非要直接把這樣的畫面複製到居家裡,人與自然的關係可以透過空間去連結,雖然是住在房子內,卻能清楚感知到自然的氛圍,你可以看到雲、看到雨、聽見風在吹,感覺四季在變化。「那樣的空間、那樣的生活方式,最接近我心中的自然之家。」

陳冠華進一步闡述,人面對自然的態度比空間本身更重要。以傳奇建築師王大閎所設計的國父紀念館為例,人們總會被那個有如大帽子般的飛簷所吸引,而坐在飛簷下轉角處的人,會不自覺地抬頭看雲、感受天空一樣,是令人激賞的建築作品。他說:「感知自然,決定在人;而人們面對自然,更應抱持著謙虛的態度。」

混凝土是能吸收時間的建材

「在環境中展現理解態度,是對自然最大的善意。」陳冠華說,混凝土被多數人認為是對環境不友善的材質,然而他卻在花東海岸橋墩看到一些用混凝土補強之處,日積月累後與岸石融為一體,幾乎分辨不出是混凝土還是石頭;甚至混凝土防波堤歷經歲月淘洗,表層長出青苔、海中生物也來棲息。「混凝土是一種能吸收時間的材料,經過歲月的粹鍊會慢慢融入自然。」

陳冠華坦言在使用混凝土之前確實做了很多考量,在尋找建築材料時,除了鋼構、木造,心中也曾出現過因安藤忠雄聞名的極簡清水模,但立刻就打消念頭,除了價格昂貴,這種精細的木模製造工藝失敗率高,且必須配合特殊的工法來施作,也考慮到台灣目前營造技術很難達到統一的細緻標準。而混凝土引進台灣的時間大約在五十年前,但很快就成為大樓或住宅普遍使用的材料,原因在於價格便宜且施工容易,才能在短時間內成為最常民性的建築材料。

在記錄花東海岸小教堂時,陳冠華也發現,原本木造教堂多因不堪風吹雨打而逐漸改為混凝土,才終於擺脫年年修復的輪迴。「不管任何一種建材,都應該要能表達時間存在的歷史感!」陳冠華說,台灣不少建築物落成沒幾年就顯得殘破,那是因為材質無法與時間共存之故。

「回歸本質很重要,這樣才能提升對生活的感知能力。」熱愛旅行,卻從不選擇高檔舒適的旅遊方式,陳冠華總是以接近刻苦的背包客型態,去深刻體驗與大自然最直觀的接觸。或許正如同他擅長的台式清水模混凝土建築風格,這種沒有經過特殊修飾的水泥牆,能自然散發出混凝土原始的樸拙質感,經過仔細的思考與作工,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粗糙,也是一種細緻適切的美。


 
公告欄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