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的幸福餐桌》•包美蘭•麥浩斯 日前,在一次受訪時,談到了這半世紀以來的台灣廚藝教學與出版之發展脈絡景況。 ──從最早六七〇年代傅培梅旋風的席捲全台,當時,台灣人們學菜做菜,最重要目的在於婆婆媽媽之解決三餐需求,因此毫無疑問,家常菜是絕對主流要角。 之後,社會結構、家庭型態與女性角色改變,外食環境成熟熱絡,學廚風氣丕變,烹調做菜不再是主婦們無可逃脫的家庭義務,一轉而成興趣與品味事;遂而,甜點麵包烘焙、西餐日菜異國料理當道,家中廚檯餐桌風貌越來越繽紛多樣。 這當口,聊著聊著,卻是漸漸醒覺,果是數十年風水輪流轉,最近,我似乎又開始隱隱然嗅聞到,兜了一圈,家常菜又將回到潮流浪頭上。 這其實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風向。走入二十一世紀,「回歸」是此刻人心最渴望嚮往與關切的課題。 回歸自然、回歸家庭,回歸簡單樸實日常。當然,這風向也立即反映在與我們最貼近的食物裡。 下廚做菜,再不僅只是偶一為之的興趣與品味甚至流行的追逐,而是自家裡一日一日一頓一頓、真誠真心面對實踐,足以撫慰、安頓自己與家人的味蕾與身體與心靈的幸福功課。 當然此際的所謂「家常菜」也早與當年傅培梅時代大相逕庭,十多年多元洗禮下,比之昔往,類型更開闊、包羅更寬廣,形式,則更輕鬆隨性信手拈來游刃有餘。 而《貓兒的幸福餐桌》此書,和我曾經有幸享用過的她的料理一樣,便讓我清晰感受到這般踏實用心、且無入而不自得的新一代家常菜氣息。。 菜式雖在台日中韓泰歐不同國界裡穿梭,卻一致簡單平實,許多甚至可稱熟悉。 但因此格外更能見著她的慧心巧思與感染力。令我,一面讀著親切有共鳴,一面不禁隨之悄悄動念:嗯,待會兒晚餐就做這道吧! 《喂!喂!下北澤》•吉本芭娜娜•時報出版 閱讀歷程中,最可貴是得能有那麼一二作家,會讓你願在長長人生裡一年一年、一本一本始終跟隨。然後在過程裡看到他隨歲月世事徐徐而生的變,同時也熟稔親切會心於他的不變。 吉本芭娜娜對我而言,可算其一。 《喂!喂!下北澤》雖說加入了較新穎的、有關街區紋理與在地人文生活樣貌的書寫,卻大體仍舊是她一貫專注著墨的失去與重生的療傷主題;以及從《王國》系列起比重越高的,一段段耐人咀嚼的,因對這世界、對生命有著深切體悟與感懷與洞見而生的雋語。遂而展卷之初,熟悉與重複感剎那躍然心上。 但依然被打動。因著她對人生中那也許沈重也許陰沈晦暗甚而無法呼喊的痛,對那無從排遣無法承受的失去的悔恨與遺憾的總能刻劃描述得如此清晰貼近。同時,再用奇異而明亮和煦的光,從這晦暗裡一點點溫柔照亮;於是那痛,便彷彿遭遇芳春的薰風與微雨般,輕輕被洗滌、然後撫去。 她的小說,總能一次一次如是拯救我,給我這樣的力量。 《浮日掠影》•雷驤•天下文化 已多年未讀雷驤老師的書,此刻再度展卷,那清清淡淡卻不著痕跡撥動心弦的韻致,仍如當年。 是繪畫者對人生對世界的靜觀。文字短短意念淺淺,卻自自然然彷彿有著流動的聲音與畫面;總在耐人尋味處戛然而止,那餘味遂而分外綿長。 最宜每日睡前小讀幾篇,之後心靜意靜入睡,一晌無夢。 《祖父的六抽小櫃》•楊凱麟•麥田 「台灣人毫無惋惜地拆毀老屋,不假思索地整屋裝潢,生命的質地短促而浮華;水泥建築十年便蒼老不堪,薄板裝潢五年就顯陳舊,因為一切都僅是消費社會裡『用後即棄』的短線邏輯。然而,台灣民藝的經驗卻讓我知道,台灣社會曾經不是這麼輕佻與失憶。 從不同機緣裡尋覓而來的這些老東西顯現的是現代台灣人所不再認識的另一種生命質地,更為質樸、歡喜,更為豐饒,也更貼近真實生活本身。」 ──內容如此優美的一本書,然讀著心情卻無比沈重沈痛。多年前雖也曾一度著迷於台灣民藝,然和作者不同的是,進入得晚,好物已少且對當時的我來說多屬天價,遂勉強只收了幾個舊罐舊碗而已。 為此始終困惑:曾經台灣這塊土地上這麼優雅精緻美麗的這許多生活物件生活方式,到頭來,竟一點不曾如我於旅行之際,在歐洲、日本或東南亞不少地方所看到的,和在地生活一起仍舊緊密相繫著,持續融入、轉化、再生,徐徐攜手一起走到現在、邁向未來。 反而是就這麼一一消逝、遁入歷史。這些物事這些美這些技藝工法,從此變成「古董」、只能「收藏」。 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是對自己既成既有的不了解於是心虛輕視不珍惜繼之率意遺忘揚棄? 逝者已矣,到頭來,也許該自問,我們究竟要怎麼樣過得、生活得像自己? 《客房中的旅行》•浦一也•謬思出版 形式與我一直很喜歡的妹尾河童相似,遂多年前出版之際並不曾特別注意此書。然最近重讀,卻覺分外有滋有味。 旅館設計者的旅館體驗書,繪作令人咋舌之精準精細自不在話下。但最吸引我的卻是書中處處可見的,對於旅館對於客房的規劃設計細節的精闢專業見解:不管是風格的生成、浴室動線與套房格局的安排、客房起居空間和電視櫃的蛻變、床的尺度與材質的提供、迷你吧的配置,即連浴袍該是什麼款式最好穿都有其主張與意見……,著實讀得點頭頻頻會心不已。
如常飲食,如實生活,如實旅行─ 近期幾本書之序&讀後記,小說,旅行,散文,閱讀,Yila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