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a!到處都是好吃Pasta!(2002.04.16)



說來,我是絕對相信,幾世紀以前,義大利麵的誕生,十成八九應該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傳回去的沒錯(雖然這種說法每次一提出,都能百分百地讓義籍主廚瞬間暴跳如雷……);不然,要怎麼解釋,明明隔著千山萬水之遙,義大利麵與中式炒麵、拌麵之間,從神髓到骨血竟能如此一脈相承、氣韻相通?

而或者也是因著這樣的緣故吧!義大利麵在東方,可以說始終是最能為人接受的一道異國佳餚。比方說在日本,從大飯店大餐廳到小咖啡館小料理店,處處皆可見到義大利麵影跡,而且神奇的是,十盤有七八盤都是好吃的,令人不禁懷疑日本人與義大利人說不定在某個世紀可能也曾發生過什麼奇妙聯繫。

在台灣呢,則雖說風行草偃時間比起日本要略略晚些,然而徹底程度也一樣不遑多讓。最明顯的變化約從前兩三年開始,當時,走平價小吃店或商業套餐路線的義大利館開始崛起,其中較受矚目的佼佼者如永康公園旁的「騎樓」、育達商職附近的「義大利小吃店」、實踐大學附近的「義麵坊」……,連鎖式經營的則有「Pasta、Pasta」……,一一都是甫嶄頭露角便風起雲湧大排長龍的典型例子。

這一類的麵館,多半以蕃茄、青醬、奶油等幾個基本醬汁為基礎,蛤蜊、培根、菇類等配料為輔,連鎖系統的店面則多設有中央廚房,開店前就預先備好醬汁、食材與半熟麵條,一有客人點用,平底鍋上加味加料略事拌炒就可上桌,有效撙節時間、人力與材料成本,使一盤一人份義大利麵的單價甚至可以平易到百元以內,且風味大多數都還算不錯,無怪乎令學生、年輕上班族一時趨之若鶩。蔚為風潮後,相類似的店家在各城市街頭四向蔓延,帶動義大利麵於是一步步漸漸邁入國民化、小吃化。

比較可喜的是,全面性地普及之後,近來,在平價、速簡之外,由於不少廚藝與想法出眾的料理人與專業大廚的加入,使這股平民義大利麵風氣,也開始出現令人驚豔的個別獨特性與品質提升。

比方說稍早出現的「巷子」,以親和近人但蠻有風格的pasta,長久一來一直擁有堅實的支持群。另如從主打美式肋排轉而兼營義大利麵的「胡桃木」,一百元左右的價格,在用料與細緻度上也都有一定水準。

較新近的例子,則還有中山北路的「海食尚館」、大直的「Nahbee」以及民生東路的「ichi」。尤其是前者,老字號海霸王餐飲集團為追求轉型而衍生的跨界之作,特意請來了原本口碑不錯的主廚謝宜榮,以專業五星飯店廚藝挑戰Skylark級的商業套餐模式;所端出的pasta菜色表現極為鮮明突出,巧思與美味兼具,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量與點的拓展在前,質感與個性的注入繼之;到現在,如果說,義大利麵在台灣,終有一天會發展成與牛肉麵一般勢力龐大的「國民麵食」,我想定非誇張吧!


 
Promotion
公告欄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