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筆記〉
■久違了的,昔時旅行文字味兒— 序《西風的故鄉》 ■
《西風的故鄉》
■作者:張寧靜
■出版社:正中書局
■初版日期:1991年8月
●如何讀?: 偶而,不妨從時下五六年級一逕繽紛歡樂的旅行描摩裡跳脫片刻,回味領略二年級老前輩另一重氣味氛圍截然兩樣的書寫……
●評介:雖說本身也從事旅行寫作,然一直以來,就我的印象,即使因工作關係不能不盡量多翻多接觸,但除卻純粹實用導向的指南之外,真正好看耐讀、令人願意久久藏之誌之回味再三的旅行文字毋寧是少的。
我想或者是因為,旅行是一種極其個人而主觀的體驗。透過個別的眼與感官走世界看世界領略世界之後,再要以文字傳述出來,時空人事兩異,尤其若只是歡歡喜喜一頭熱著描述彼地所見所聞景物,一個不小心,難免流水帳一般讀來味如嚼蠟難以為繼。
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每每是更進一步、融入了作者個人觀察觀照所省所思的旅遊散文;但是,和其他說人生說情感說歷史故事甚至說飲食器物說電影藝術音樂的篇章很不一樣,旅遊文字因著有了地域的限囿,在讀者而言,若從未到過該地也不曾對該地有過任何憧憬或好奇,要是再摻入了不同立地觀點與價值的落差,便多少覺得隔閡疏離難起共鳴……
也因此,對我而言,我反而更常從其他領域的閱讀裡,回過頭來玩味書中潛藏的幾許有關異地景況或行旅意趣的吉光片羽,對於一開始便開宗明義清清楚楚高張旅遊大旗的旅遊書,則多少有點退卻。
然而,在這樣的心情裡,這幾日,展讀張寧靜先生的《西風的故鄉》,竟分外多讀出幾分不同滋味。
《西風的故鄉》的在台首次問世時間是1991年8月,距離再次全新出版的現在,已有十數年時間了。
這期間,物換星移、人事景物變遷,我們對旅行對世界的認識與想法都有了許多變化;而在旅行的描摩方式上,也因著更多複雜因素的牽動,而一點一點地改換了樣貌:
比方在自然地景在歷史遺跡之外,對於異地的生活、飲食、以至於物質的時尚的享樂的等各方面都有了更多的注意;比方圖像重要度的與年遽增、甚而幾乎整個兒凌駕了文字;比方因著網路的全面介入,此類媒體所特有的、高度頻繁密切的對話、流傳與互動性,以及人人都可自由發聲的特質,更促使此際的旅遊書寫風貌越來越傾向個人化、圖像化、跳動化、淺白化、訊息化、私語化……
於是,再回過頭來讀《西風的故鄉》。
在我的感覺裡,初時,是多少有那麼點兒復古的興味的。例如那今日已不多見的,短短的、小品的、純然文字的、閒聊雜談也似的體裁。
例如那一點點,久違了的,十分中國文人式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式的感世與懷古與傷逝;字裡行間,不時流露著觸景生情的深思與感慨。——卻好在,不去背負過去經常可見、龐然得令人喘不過氣的歷史國族驕傲或悲情或義憤,張寧靜風的感懷感傷是一點不沈重的,宛如一聲輕盈的嘆息般,便不著痕跡輕輕快快雲破見晴,令人由衷感受到作者其人的聰敏豁達。
難得的還有,此中濃濃郁郁親親切切的,人的氣味。
張寧靜說他「很少對旅途上瑰麗的山水加以描寫,我對愈瑰麗的山水愈有戒懼,我覺得任何文字對瑰麗的山水都有缺陷,是寫不出來的,大自然的渾然磅礡,只有空氣才可陪襯,但是,人情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卻比較容易捕捉。」
但殊不知,旅途裡的人描摩,至少在我看來,其實往往更難;有了人便有情,得了情感之助,稍不節制便汪洋浩瀚不可收拾,淪得個自說自話自得其樂。
但《西風的故鄉》則不然。不見太多成段累篇的人情摹寫,最多兩句三句簡簡單單爽爽利利的對話;文中情致讀來固然熱情熱烈,流露著對途中種種的躍躍好奇和興趣;但語調與氛圍卻是安然冷靜不慍不火,點到為止,卻彷彿有無窮寓意餘韻在其中。
遂而,我想,也是因著如此,十數年之後,再讀《西風的故鄉》,人事景物以至於此心或者迥然皆異了,但閱讀的樂趣,卻依然一點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