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Cheers》164期封面故事的澄清、後續處理以及一些感發
- 2014-05-23 訂閱電子報
-
上月,接受《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專訪,事前說定談的是各種數位工具和我的生活與工作的關係。然報導出刊後,讀之萬分錯愕,不僅報導主軸全聚焦於社群上,且還出現這般出乎意料之外的敘述:
「知名飲食旅遊作家葉怡蘭因為善用社群科技……事業版圖越擴越大,多工效率驚人,也為自己累積出台北大直水岸第一排的美麗華宅。」
──事實真相是,二十年前買下這公寓(不到三十坪小住家、絕非「華」宅,且當年這裡根本也還不是豪宅區)時,不但我的網站、鋪子、雜誌部門連個影子都還沒有;更別說「社群」了,那個年代,大多數人連「網路」是什麼恐怕都還不知道。
而其餘段落,也頗多為了扣合專題題旨而為的附會渲染描述。
為此不禁有些鬱悶:究竟為什麼會在完全不經查證狀況下寫出這許多明顯無中生有、罔顧背離事實的文字呢?
其實想想,類似這樣明明經過實地面對面採訪、甚至全程錄音,卻還是妄自加上一己之任意臆測的扭曲報導似乎不是首次發生了。
且值得玩味是,極高比例都發生在類似的商業或財經性質媒體或版面上──只能說,也許是真實的我距離這類媒體所期待的暴發式成功傳奇形象實在太遙遠,導致不加些工塗些脂粉編些故事就無法交差吧……
「他們以為人生有這麼輕鬆簡單嗎?」另一半忍不住如是感慨。
後來,經過與編輯部的數度溝通、往還討論,日前,《Cheers》雜誌已於網站和Facebook正式刊登道歉啟事,據說六月號紙本雜誌也將刊載。
且該文章內容之網路版也已經過修正,非為事實以及過度渲染、附會的部分都已刪去,對我的實際工作狀況也稍微有了比較中肯的補正。
雖說紙本雜誌早已全面發行近月,對讀者所形成之誤導實難全數挽回;但對於《Cheers》雜誌願意承認錯誤與後續亡羊補牢之舉,我仍抱持肯定態度。
事實上,在整個事件中,我所真正關心與在意的,雖一部分在於個人形象與清譽,但更多卻是出乎對媒體角色的認知與期望:
對真相的執著不懈、對每一細節的實事求是,即使已然有特定主題、方向、目的與立場的設定,也絕不因此而有任何輕率、扭曲、渲染。
──這是我所認為,媒體應該為我們廣大閱聽群眾奮力做到、護守的基本。
然由此刻景況看來,很遺憾是,雖眾人皆知為「基本」,但在這滔滔惶惑之世,似乎越來越顯得困難。
特別在此類型專題中早已慣見的輕鬆快意一步登天神話式報導習氣,不但對受訪者帶來困擾,長期下來,對讀者甚至整個社會所不斷灌輸的偏差印象及其深遠影響,更是我慨嘆甚深處。
至少這回,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正面回應,我想,或者多多少少能夠形成些許微小的「提醒」。
只願,媒體們能夠更加正視與堅守自己的責任,讀者,也能對所見所讀隨時警醒、善自慎選明辨。
那麼,看似已然逐年走向崩壞的、讀者之於媒體的信賴關係,或者,將會有所扭轉與改變。
→相關連結:
第164期封面故事道歉啟事
網路版修正後全文
「知名飲食旅遊作家葉怡蘭因為善用社群科技……事業版圖越擴越大,多工效率驚人,也為自己累積出台北大直水岸第一排的美麗華宅。」
──事實真相是,二十年前買下這公寓(不到三十坪小住家、絕非「華」宅,且當年這裡根本也還不是豪宅區)時,不但我的網站、鋪子、雜誌部門連個影子都還沒有;更別說「社群」了,那個年代,大多數人連「網路」是什麼恐怕都還不知道。
而其餘段落,也頗多為了扣合專題題旨而為的附會渲染描述。
為此不禁有些鬱悶:究竟為什麼會在完全不經查證狀況下寫出這許多明顯無中生有、罔顧背離事實的文字呢?
其實想想,類似這樣明明經過實地面對面採訪、甚至全程錄音,卻還是妄自加上一己之任意臆測的扭曲報導似乎不是首次發生了。
且值得玩味是,極高比例都發生在類似的商業或財經性質媒體或版面上──只能說,也許是真實的我距離這類媒體所期待的暴發式成功傳奇形象實在太遙遠,導致不加些工塗些脂粉編些故事就無法交差吧……
「他們以為人生有這麼輕鬆簡單嗎?」另一半忍不住如是感慨。
後來,經過與編輯部的數度溝通、往還討論,日前,《Cheers》雜誌已於網站和Facebook正式刊登道歉啟事,據說六月號紙本雜誌也將刊載。
且該文章內容之網路版也已經過修正,非為事實以及過度渲染、附會的部分都已刪去,對我的實際工作狀況也稍微有了比較中肯的補正。
雖說紙本雜誌早已全面發行近月,對讀者所形成之誤導實難全數挽回;但對於《Cheers》雜誌願意承認錯誤與後續亡羊補牢之舉,我仍抱持肯定態度。
事實上,在整個事件中,我所真正關心與在意的,雖一部分在於個人形象與清譽,但更多卻是出乎對媒體角色的認知與期望:
對真相的執著不懈、對每一細節的實事求是,即使已然有特定主題、方向、目的與立場的設定,也絕不因此而有任何輕率、扭曲、渲染。
──這是我所認為,媒體應該為我們廣大閱聽群眾奮力做到、護守的基本。
然由此刻景況看來,很遺憾是,雖眾人皆知為「基本」,但在這滔滔惶惑之世,似乎越來越顯得困難。
特別在此類型專題中早已慣見的輕鬆快意一步登天神話式報導習氣,不但對受訪者帶來困擾,長期下來,對讀者甚至整個社會所不斷灌輸的偏差印象及其深遠影響,更是我慨嘆甚深處。
至少這回,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正面回應,我想,或者多多少少能夠形成些許微小的「提醒」。
只願,媒體們能夠更加正視與堅守自己的責任,讀者,也能對所見所讀隨時警醒、善自慎選明辨。
那麼,看似已然逐年走向崩壞的、讀者之於媒體的信賴關係,或者,將會有所扭轉與改變。
→相關連結:
第164期封面故事道歉啟事
網路版修正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