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觀點#04 

《裝幀時代:台灣絕版書衣風景》



作者:李志銘

出版社:行人文化實驗室

當我們走進書店,一本封面經過精心設計、裝幀別出心裁的書籍,往往能夠從一整座外衣平淡無奇的書堆中躍然跳入我們的視線裡,誘發愛書人的購書慾。在這個大量採用電腦設計編排書籍封面的數位時代,色彩漸層、影像處理、字體排列、凹凸版特殊印刷等各種視覺特效,只需一個按鍵一道指令即可迅速完成,也因此,我們難以想像在過去那個沒有電腦輔助、全靠手繪的年代,光是完成一本書的書名,便須得花去數天的時間。為了重現失落的手工圖繪時代的封面藝術風景,本書作者李志銘一頭鑽進了一九五0至一九八0年代的台灣文藝界,費時三年心血,完成這本專門探討當時代封面裝幀藝術的精彩論著。



關於台灣近代的美術發展史,不論是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日人統治時期,以及一九八0年代後電腦工具全面普及的數位時代,皆擁有豐富大量的史料文獻可供考據,唯獨中間的這段歷史夾層形同斷裂,彷彿被刻意遺忘。李志銘的《裝幀時代》正好填補了這段歷史的空白缺隙,以書籍封面設計為題材,深刻記錄下台灣美術發展在當時保守禁忌的年代,如何由一群風格迥異鮮明可辨的書籍設計者,在藝術與商業、壓抑與反叛之間,點燃了輝煌璀璨、即便現在看來仍顯前衛創新的耀眼火苗;並逐步建立起書籍設計由「繪畫創作」質變轉型成為「美工設計」的發展脈絡。



本書記錄的八位書封設計名家──廖未林、梁雲坡、楊英風、龍思良、朱嘯秋、高山嵐、陳其茂、黃華成,皆從事於藝術創作領域,但都並非專門的封面設計師,知名雕塑大師楊英風曾任《豐年》雜誌美術編輯,善於封面標準字體設計與人物工筆畫的龍思良為電視公司美術指導,被譽為「百變設計家」的廖未林任職於廣告公司……。專業畫家、雕塑家、導演、舞台設計等背景,豐富了他們的藝術視野,提供豐沛活絡的創意與想像力。而當年正值戰後,知識份子求知若渴,出版社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各類書籍風起雲湧不斷推陳出新,出版業有大量的封面設計需求,因此找上了這些擁有深厚視覺藝術創造能力的藝術家們。



於是,出版社提供一個又一個廣泛被傳閱的文化載體,讓這群設計師們發表最前衛的、最新潮的、最多元的藝術作品,書衣就是畫布,「純藝術」、「新藝術」、「設計攝影」、「鄉土主義」等各類主流、非主流的中西方創作思想和風格在此間衝擊、激盪和融合,在有限的素材裡衍生出無限寬廣的變化性。

本書收錄多達三百幅書籍封面,其中許多是已然絕版的古本珍品,作者除了深入解析每位設計家最具代表性封面設計的創作理念,同時也為每一幅書衣的背後故事做出詳盡的註解,讓人得以一覽台灣五、六0年代設計藝術的完整風貌。





《父後七日》



作者:劉梓潔

出版社:寶瓶文化

二00六年,台灣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頒給了當時年僅26歲的年輕女作家──劉梓潔,獲獎的〈父後七日〉只有短短四千字(集結成書後本篇文章也僅佔11頁篇幅),但閱讀者觀後無不受其中濃厚情感、深沈悲傷、以及對於父親永恆無盡的思念為之動容。之後更衍生同名電影,由作者親自擔任編劇,在二0一0年將這部精湛的作品搬上大銀幕。

本書集結了劉梓潔包括〈父後七日〉、〈返鄉者〉、〈宅女及其所創造的〉和〈旅行的瞬間〉四個寫作系列在內的散文作品,書寫對親人的緬懷、思鄉情結、生活隨筆、愛情、旅行以及其他。文字裡滿載著赤誠真摯的感情,以戲謔詼諧的方式笑看最是傷痛的生離與死別;以旅行的心態觀察她工作和生活的城市,透過每篇人生片段的回憶,「捕捉光鮮之下的陰影,肅穆之中的荒謬」,在嘲弄與溫情之間,讓悲傷昇華、讓苦痛輕盈。

就如作者書中寫著的:「不要隱藏淚水與脆弱,最堅強的人,總是平和地與它們在一起。」當我們眼眶中一邊噙著淚水,一邊平靜地、猛烈地、悵然地、微笑地仔細讀完這本書的一字一句,心裡低沈陰鬱的那一面,似乎也在這些經由書寫而被抒發的情緒缺口間,默默地被療癒、被撫平了。





本文章同步刊載於雜誌《MING 明日風尚》





→相關文章:

讀本觀點 #01

讀本觀點 #02

讀本觀點 #03

讀本觀點 #05

讀本觀點 #06

讀本觀點 #07

讀本觀點 #08

讀本觀點 #09

.replace(/(*$)/g,''))));">facebook .replace(/(*$)/g,'')+')')));">PLURK .replace(/(*$)/g,'')+')')));">twitter






Promotion
公告欄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