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京之夏 –蛸長關東煮屋(おでん) 



(圖:京都老字號的蛸長關東煮屋)



許多人是透過日本歷史小說家、同時身兼知名美食家身份的池波正太郎的文章介紹,而結識京都的蛸長。但我卻不然,是在出發前往京都之前,一次與主廚好友阿正的偶然閒談,在他的強烈推薦下,才曉得了這家明治時代開業至今的老關東煮屋,因而興起了拜訪蛸長的念頭。



從地圖上看來,以為蛸長距離熱鬧的四条衹園只有幾步之遙,所以當天便從八坂神社慢慢踱步過去,但沒想到實際上的四条通比想像要長了許多,而且兩旁有太多太多讓人分心的有趣店家,走走停停,好不容易走到了鴨川畔,再順著商店街走門踏戶向前尋去,這段路程仍讓我們走得臉紅脖子粗。幸得向晚時分京都下了一場細細小雨,驅散不少炎熱的暑氣,散步在鴨川畔,頗得閒雅之趣。



第一眼瞧見蛸長,當下立即心曉這趟來對了。白底黑字的招牌高掛門牆上,以書法字體大大寫上「蛸長」兩字;布簾店招擋在木頭拉門前,渾身散發出一股古樸的風雅韻味。





(圖:令人身心舒坦放鬆的小店氛圍)



我們輕巧敞門而入。店內狹小,食客兩三,約莫八至十張座椅,成直角狀環繞吧檯而設。兩位年長的男師傅禮貌客氣地招呼我們坐下,正巧面對面那座盛滿了食材、熱騰騰冒出氤氳蒸氣的亮銅色大煮鍋。



牆上掛著的木匾菜單我們認得的字彙有限,索性直接往煮鍋裡望去,十多種的材料琳瑯滿目,什麼都想吃,一口氣貪心連指六七樣,沒想到師傅慢條斯理地從煮鍋中順序撈起三種,瀝汁、盛盤、擺上蔥花和黃芥末,緩緩放到我們的桌前。原來蛸長一次只讓食客挑選三種食物,趁熱吃,吃完再點,既保持食物溫熱的美味與口感,也使人見識到京都人細膩貼心之處。





(圖右起:福袋、章魚腳、魚板豆腐、炒殼、蔥花鮪魚)



盤中的關東煮,看似家常卻一點也不尋常。不論是宝袋(包裹牛蒡絲的福袋)、大根(蘿蔔)、雞肉丸、魚板豆腐、巻甘蘭(菜捲)、地玉子(土雞蛋)、葱鮪(蔥花鮪魚塊)、蒟蒻,每一樣皆有著濃郁飽滿的滋味。雞蛋擁有雞蛋該有的鮮醇蛋香、綿細卵黃與柔滑卵白;鮪魚擁有強烈厚實的粗獷肉味,入口質地卻軟嫩不柴;魚板豆腐極其柔軟富有彈性;高麗菜捲則有蔬菜久煮後的鮮熟甜潤。



尤其佐料的甜蔥、蔥花、黃芥末與胡椒,為甘甜湯頭所熬煮出來的關東煮增添些許辛香氣息,使一切的味道顯得是如此恰到好處。





(圖:蛸長的章魚腳是天下一品)



店名中的「蛸」字,有章魚之意。因此來到蛸長,最不可錯過其代表性的章魚腳了。點菜之後需等候十至十五分鐘,待章魚腳熬煮得通紅亮澤之際,師傅持著長筷熟練地從鍋內挾起,置於砧板上切段、分塊。我們就著蔥花和芥末,放入口中,只覺相當富有彈性,卻又柔軟地輕牙一咬即斷,滿口馥郁飽和的章魚鮮甜甘美,真是絕品!



蛸長另有一味難得的珍品:「炒殼」。即是乾燥鯨魚肉。乾燥後的鯨魚肉形似魚板,口感有如竹笙之菌類,滋味上也頗接近。我們當時不知炒殼的來由,率性恣意的點了就吃,所以也沒想到什麼保育不保育的問題。事後查資料才得知,也算是一次獨特的經驗。





(圖:寡言性格的吧檯師傅)



蛸長的師傅們將自己的外型打理得十分乾淨整潔,清一色理著小平頭,而且看來八成鬍鬚也是每天刮,身上罩著白色廚師服,沈穩的神態完全顯露出他們對於這份職業的尊重與投入。



當在我們點選食物時,師傅們總會專注地注視著我們的眼睛說話;用餐時,他們則會將眼神放低,使客人不至於感覺受到侵犯。他們時而整理鍋中的懸浮渣沫、時而添入新的材料,一面忙著手上的工作,同時還分神與鄰座的客人談笑風生。我想,這就是長年累月積存歷練而成的經驗,能夠確實掌握店內氣氛的流轉,使每位來客,不論生熟,皆能感受到他們誠摯的心意、熱忱的招待,在動靜拿捏之間,衡量精準且得宜。



由於早有耳聞蛸長的消費不貲,因此我們吃得很節制,一共點了大約十二、三樣,外加一瓶啤酒和烏龍茶,結帳時將近一萬日幣,果不其然是我們這趟京都行價格最高的一餐。



卻也是價值最難忘的一餐。



蛸長:京都市東山区宮川筋 1-237(水曜3定休)





→相關連結:

2009,京之夏 –序言

2009,京之夏 –在咖啡館吃早餐

2009,京之夏 –京小路散步(上)

2009,京之夏 –京小路散步(下)











Promotion
公告欄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