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3《中國時報》〈麥卡倫跨界耍甜 5名廚接招〉

負責籌畫麥卡倫「甜蜜新浪潮」的美食家葉怡蘭指出,甜點在Fine Dining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曾在法國吃過一套法餐,14道菜當中有8道是甜點,可見甜點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配角」,而有「雪莉王者」之美譽的麥卡倫威士忌,獨特的酒香和甜美風格可完美結合甜點,構築共鳴的跨界對話……

2025/08/12《聯合報》〈2025必比登 / 葉怡蘭:「透露出菁英性格」〉

「米其林在台灣已進入第8年,整體來說,已進入成熟穩定期」,葉怡蘭認為,從初來被取笑為「牛肉麵加夜市小吃」、對本地小吃尚不了解,經過疫情期的捉襟見肘,直至去年,已能感受到在地化的努力。「經過不斷微調,至今必比登名單數量是足夠的,兼具了多樣性,也某種程度反映口碑與代表性。」「但也開始透露出米其林的向來品味,在新增店家中,空間精美的小吃佔比不少……」

2025/07/19《聯合報》《500碗2025/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困惑的時候 小吃給你答案〉

葉怡蘭說,小吃是「一國一地在地風土的充分展現」,而能真正感動人心的小吃一定是既本真又誠實,小吃不可能複雜,所以重點是新鮮現取食材、點到為止的烹調,無法被其他方式掩蓋。第二個特質是連結性,小吃和fine dining或創作型的料理不一樣,不可能是一個人或一家店去成就,一定是由整個地區從當地的物產、文化、歲月跟生活方式、週遭店家與消費者,大家在緩慢時間裡慢慢形成……

2025/06/20《聯合報》〈葉怡蘭的美食回憶清單 中菜落地台灣的時光剪影〉

20到30歲之間的那10年,對我來說是轉折的10年。我離開台南北上生活,剛開始的確有些水土不服,但也就是因為這種強烈的味覺對比,讓我在北部開啟了一段嶄新探索。從飲食開始,進而延伸到文化觀察,也奠定了我日後投入飲食研究與寫作的基礎。其中,雖然多樣的異國料理也同樣令人著迷,但最讓我興味盎然的,是台北琳瑯滿目的中華料理……

2025/03.04《料理.台灣》〈老得入味 雞家莊的獨家記憶〉

「與雞家莊結緣超過30年,從親友同事聚餐以至日常午晚餐外帶,這裡始終是長年依賴的重要所在。留戀原因之一,首要當然是他的白斬雞,在台菜經典菜色裡最珍視看重、百吃不膩,也是最能體現台灣料理原味精神的一道。這裡不但做得好,且還有白切雞、烏骨雞、燻雞三式三味一次滿足過癮……」

2025/01/22《居心誌》〈台菜進化論(下)〉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持續進化中的台菜如何在頻繁的國際交流中保持獨特性?葉怡蘭認為「愈國際愈在地」始終是毫無疑問的解答。「想要在國際上站穩腳步,必須要有龐大清晰且完整的自我,這也是為什麼能站上國際舞台的台灣主廚們無不竭盡全力去談台灣味……」

2025/01/14《居心誌》〈台菜進化論(上)〉

葉怡蘭認為以神髓思維而言,「台菜的特色就是精緻都在骨子裡。」她以布袋雞、網中魚、豬腳魚翅等「套疊菜」舉例,由極其細緻的料理技巧呈現口感、滋味與視覺的層次,風味則以原味與鮮味為主,「更講究的其實不是風味、形式或技法的堆疊,而是食材與味道之間的碰撞……」

2025/01《早安!我們一起吃早餐》〈走進早餐店 看見台灣的生活日常〉

在台灣,說到早餐,每個人腦中浮現的畫面可能都不一樣,燒餅油條、蛋餅紅茶,乾麵豬血湯……種類豐富而多元,每樣食物都各自有一番故事,為了更瞭解台灣早餐店的歷史,我們邀請長年專注研究各國飲食文化的作家葉怡蘭和我們聊聊,這個從1980年代開始出現的早餐模式,究竟有什麼樣的發展脈絡……

Promotion
公告欄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