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Winter《好吃雜誌》〈化繁為簡,在廚房裡維持和器物的灑脫關係〉

每樣器物來到家裡前,都經過再三思量,進入家門後就會好好珍惜,希望能陪伴彼此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那樣穩固的信任與存在,總讓她感到無比安心。時常整理、釐清,斷捨離的功夫讓葉怡蘭的生活變得清爽俐落,人們與生活裡用到的物件存在著無常的緣份,時時和「物」保持著灑脫的關係,身與心都會昇華得更自由……

2016/10/22《聯合新聞網》〈台南清燙牛肉節將登場 飲食作家教你「裸吃」〉

飲食旅遊生活作家葉怡蘭說,台南清燙牛肉不同於市面上的牛肉,一點都不見腥味,反而在舌齒間綻開非常美妙的清香和甘美,嚼來一點也不老不澀,而是細緻細滑的柔嫩Q軟……

2016/10/12《自由時報》〈台北老味道 22餐廳嚴選出爐〉

葉怡蘭說,這次評選光是第一階段的年資、環境就刷掉不少好餐廳,另外也特別選擇其代表性,因此,入選餐廳涵蓋台北市各類型,從西餐、江浙、台菜、日本料理都有……

2016/10/06《農業易遊網》〈台灣紅茶尋味小旅行 飲食作家葉怡蘭的推薦路線〉

在台灣,愛喝茶的人不少,但知道台灣出產上等紅茶的人或許仍不多,若非採訪知名的飲食作家、產銷履歷代言人葉怡蘭,我們根本不知道,原來被譽為紅茶大國的印度茶商,也對台灣紅茶讚譽有加……

2016/09/16《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南北美食不一樣〉

葉怡蘭有另一說,早年糖並非庶民調味料,而是富貴人家的甜點,屬奢侈品,她認為較富裕地區易有嗜糖習慣,如上海菜系也較其他區域甜,可算是生活優渥的表現……

2016/09《Sense雜誌》〈葉怡蘭 透過鉛筆書寫轉換心情〉

日常生活中除了簽署正式文件會用鋼珠筆外,鉛筆是她最常使用的書寫工具,連旅行也不忘帶上一支免削鉛筆。「鉛筆大多以取自大自然的木頭材質製成,不僅聞起來有股隱約的木香,握在手裡的觸感也溫暖。寫在紙上,發出的細微沙沙聲響有股生活悠然感,而淡灰色的色澤表達出一種灑脫……」

2016/09《漂亮家居雜誌》〈在堅持工藝精神中創造革命,讓經典橫跨世紀〉

「所謂的百年經典,它不應只是經典,還須具備劃時代的革命影響。」這是葉怡蘭接受專訪時說的第一句話,強而有力道出品牌能永恆的關鍵。終日和美食烹飪為伍,葉怡蘭對於食器與烹飪鍋具的理解與欣賞,她說:「在我決定入手該器物前,我會思考是否真真實實的需要,且該器物是否能讓我的需要發揮到最高點……」

2016/09《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網站〈【台北味覺記憶8_葉怡蘭3】西餐與台灣味〉

葉怡蘭期待,西餐裡的台灣味能凝神聚魂,在骨血裡燦然綻放;葉怡蘭也期待,台菜能昂首闊步,自信堅定地走向世世代代。台灣有沒有fine dining?台灣料理該如何登上國際舞台?都是答案開放的申論題。知道我們是誰、吃的是什麼食物,安身立命、不卑不亢,才是最真實的事情……

2016/09《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網站〈【台北味覺記憶7_葉怡蘭2】台北的異國料理表現很好?〉

葉怡蘭的確一點也不樂觀,她擔心我們找不到聯繫過去與現在的方法,她害怕我們的自信心無法在很多事物崩壞的社會存續,但她仍然有所期盼,期盼我們能重建驕傲:「首先要去梳理,我們是誰?我們吃的是什麼?有哪些東西是珍貴的?它的方法是什麼?先把這些東西確立下來,然後有了驕傲,接下來才去思考與時並進……」

2016/09《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網站〈【台北味覺記憶6_葉怡蘭1】台灣小吃原本的模樣〉

葉怡蘭說,她從小在台南幾乎都是吃小吃長大,若要說明台灣小吃古早的模樣,其實也是她個人的定義。她歸納出以下幾點台灣小吃的特徵:1. 份量小、點心 2. 湯湯水水 3. 一攤一味 4. 作法簡樸 5. 因地制宜 6. 沒有重複的攤位……

2016/09《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網站〈【台北味覺記憶1_序言】為什麼訪問詹宏志、江振誠、葉怡蘭?〉

再一次,我丟好幾個大哉問給葉怡蘭,她回答得透徹深入,從台灣小吃的古早模樣、夜市與早市的區別、台北異國料理為何表現良好,一路聊到台灣自我感覺厭惡、重建台灣驕傲、台菜傳承斷層等嚴肅問題。我還花了很多篇幅請教葉怡蘭對於台灣西餐的看法,因為她懂台菜,也懂fine dining,可以兼顧二方面的觀點……

公告欄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