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房子,你的樣子!—飲食旅遊作家葉怡蘭談家的模樣(影片版)】
「29坪的房子要如何塞得下我們無比大的心?做設計時領悟到一件事,就是取捨的問題。有些不需要的,就讓它小到不行,像我就一個四人餐桌,起居室也小得要命,兩個人夠坐就好,不需要的統統割捨掉,至於自己生命中覺得重要的,就讓它無敵大,這樣的生活會非常滿足……」
【家與旅行之間,生活是浪漫】
美食、家居和旅行,向來是葉怡蘭寫作與興趣的重心所在,而貫穿其間的,正是每一天、每一刻的生活日常。「旅行是換個地方過生活,我希望在旅行當中體驗生活的味道。」侃侃談起旅行的美好,葉怡蘭分享的並不是異國的壯闊奇景,而是一種生活的質地……
【年的味道 ╳ 團聚時光】
今年的年,您預計如何度過呢?傳統上回家過年,就是為了與婆婆、媽媽一同忙碌,準備除夕滿滿一桌菜,祈願闔家團圓。隨著社會風氣改變,過年的方式逐漸變得多元—外食成為熱門選擇之一,更有趁年節而出遊,徜徉於各國者。此次我們也邀請葉怡蘭分享她從兒時年夜回憶,婆家熱鬧過年,到闔家團圓的過年時光……
【台灣的夜市】
台灣飲食作家葉怡蘭表示:每一個市場都有著名的特色料理,吸引當地人為了喜愛的菜色專程造訪。葉怡蘭在台北最愛的兩個小吃聚落:其一是寧夏夜市,供應讓她著迷的燒麻糬、豆花、蚵仔煎,豬肝湯和麻油雞湯。另外還有大稻埕的慈聖宮前小吃區,肉粥 、紅糟肉、四神湯、肉包子值得一試……
以前的台菜師傅大多自小學徒身分開始學廚,家族傳承的館子現在也不少,沒有教科書、全憑身教與口傳,傳統台菜正處於從學徒制過渡到學院制的尷尬時期。在葉怡蘭眼中,沒有院校專業教學的台菜如今貴在先傳承再創新,老台菜師傅深厚的功夫就是最珍貴的資產……
【葉怡蘭 旅行╳食材╳台灣精神】
從在雜誌社任職時,把旅行當成純粹的樂趣,到離開雜誌社,旅行與工作漸漸地結合在一起,唯一不變的是,對於「旅行」的熱誠,不但沒因變成工作而減少,反而越陷越深,越玩越野,造就了現在的知名飲食旅遊作家—葉怡蘭……
【葉怡蘭 怡然的書房】
如今最獨立完整的空間留給「書房」,利用開架書櫃與緊鄰的廚房區隔,打造有助專注的半穴居感。透過各種計時工具,及書櫃縫隙觀察料理中的爐台,有效率往返炊事與公事。身為旅遊美食作家,葉怡蘭深刻體認食物能為生命帶來的滋潤,堅持自己料理正餐,省去出門麻煩又合乎喜好……
【回歸本味 尋見享樂的最高境界】
旅行、美食作家葉怡蘭近日出版《家的模樣》新作,從享受食物的環境、氛圍出發,探究優美生活的原點。同時,在美味與安全、環境劃清不開的今日,她提出與「食」息息相關的農業觀點,希翼台灣用心的農友、有選擇權的消費者一同在這食安崩壞的時代,重新搭建信任、良善的基石……
【到台灣吃什麼?:當地特色美食】
怡蘭說,「台灣飲食所受影響可分幾個不同階段,最核心神髓來自早期中國福建南方,之後有日治時代影響,國民黨政府來台時再與中國各省料理進一步融合。近期則西方、日本甚至東南亞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整體而言,因氣候、風土和住民結構緣故,樣貌偏向簡約,但風味和種類豐富多元……」
【從歷經時代歲月的老舊事物裡品嚐出生活的真味】
對於在古都生活、文化薰陶之下成長的葉怡蘭來說,「舊的東西比新的東西更加值得被珍惜」這個觀念似乎從小就在她的生活裡自然養成。她繼續說著:「以前的東西都有一種傳世的願望,希望百年後依舊代代傳承使用下去。因此在製作時,著重於工藝技術並反映出當下時代的優美,每個物件都包含著所謂的工匠意志而製作出來……
【小空間的中島夢】
葉怡蘭將96平方米私宅進行了徹底改造,並將過程記錄成書為《家的模樣》。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佔據1/4面積的中島廚房,它提供了一個可能性:開放式中島並非豪宅專利,也能在小空間中成型,一家人聊天烹飪,方寸之「島」便是凝聚情感的愉悅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