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1《鏡週刊》〈清冰箱 X 清酒櫃 葉怡蘭和林裕森聚會吃這樣〉

簡單、好搭配的酒款偏好,與她的料理概念相符,「善用鮮味食材,求快求簡,不把門檻設太高....」葉怡蘭20幾年的煮婦生涯歸納成17個廚房心法,有計劃和有所本的烹調方法,讓她在忙碌生活中,還能遊刃有餘地發展出有美學的日常料理……

2019/02/27《鏡週刊》〈葉怡蘭 X 林裕森 清冰箱的餐酒美學〉

作家葉怡蘭新書《日日三餐,早 ‧ 午 ‧ 晚:葉怡蘭的二十年廚事手記》,以主婦生涯歸納出十七個廚房心法,無論趕工時的一人食、夫妻共享晚餐,或是招待親友的家宴,尋常家庭料理譜成餐桌散文。葡萄酒專家林裕森是她的麻吉兼酒友,這天提了葡萄酒進門等著上菜……

2019/02《小日子享生活誌》〈葉怡蘭 X 焦桐 盡力把每天三餐吃好 才有力氣跟世界作戰〉

「我希望美食能表現出風土。比方肉燥飯是一個城市非常庶民的小吃,從文化和歷史中成長出來,你可以吃到地方的風土。米其林三星或是高級餐廳,我也同樣希望能吃到風土,主廚要灌注自己對風土的詮釋,這樣食物才不是浮在空中,而是和土地、環境、文化和人有連結……」

2019/02《La Vie》〈私房祕訣大公開 籌備一場賓主盡歡的自在家宴──飲食觀察家葉怡蘭〉

想要辦一場賓主盡歡的家宴,又不知道如何著手規劃?就讓最喜歡在家料理的飲食觀察家葉怡蘭分享她的私房秘訣,從擬訂菜單、調配準備時間、到如何創造充滿談興的用餐時光,籌備一場情意滿點的家宴,比你想像的更輕鬆自在……

2019/01/21《聯合報》&《udn聯合新聞網》〈優人物/餐餐皆有味 葉怡蘭的日常家宴〉

20年來,葉怡蘭幾乎天天在家掌廚三餐,從未間斷。對她來說,所謂家宴,就是每一天好好宴請自己和老公。她笑說自己做菜走勵志路線,不重刀工或技巧,只在意食材新鮮度和做菜效率。她從不做複雜的菜,只因和多數職業婦女一樣,她的三餐總是夾雜在繁重的工作之間。但看葉怡蘭端上桌的菜,卻是平實中帶有細節……

2019/01/15《天下雜誌》〈餐酒館正夯 為什麼客人大多是女性?〉

葉怡蘭分析,愈來愈多學精緻餐飲出身的廚師,不想被精緻餐飲的形式與門檻束縛,選擇到型態更自由、氛圍更平易近人的餐酒館,賣比較輕鬆、但仍有水準的食物。例如,在捷運善導寺站的大嗑西式餐廳,屬於提供葡萄酒與啤酒的小餐館,部份店內的廚師,正是拜師已故的法國名廚侯布雄……

2019/01/12《自由時報》〈葉怡蘭 X 赤鯮蔬菜豆腐雪見鍋〉

美食作家葉怡蘭,運用當季新鮮食材,示範烹煮「赤鯮蔬菜豆腐雪見鍋」,其以高湯與時蔬搭配,再用鹽麴調味,並把蘿蔔泥鋪在湯上呈現雪的意象。而濃郁湯頭裡,其實更藏著她身為台南女兒的小心機,運用台式傳統提味的「煸」法,讓魚肉甜美和鮮香更融入湯頭……

2018/12/27《樂淘letao》〈吃不膩「混血家常菜」廚房心法大公開!葉怡蘭的《日日三餐》+快問快答〉

對我來說,「在家裡煮比外食輕鬆太多了」,很多人聽到這句話都很驚訝,我想回過頭來,有個重點其實是我太挑嘴了,我希望我所吃進去的每一口食物,首先,它都是必須「好吃」的,所謂「好吃」是什麼,就是有味道,味道是指比方說蘿蔔有蘿蔔的甘鮮,魚有魚的味道,飯有飯的味道,都希望可以吃到飽滿的味道……

2018/12/17《聯合報》〈童年味蕾與廚藝硬功夫 黃婉玲重現阿舍菜〉

同為台南人的美食生活家葉怡蘭,非常感動黃婉玲對於復刻老台菜的努力與帶來的滋養,「這幾年的復刻台菜風潮,有愈來愈多地方在做辦桌菜和酒家菜,但比較完整保留的阿舍菜真的是在這,真的是在大富人家的廚房裡。」

2018 / winter《好吃》〈一小時完成!葉怡蘭的家宴菜設計〉

「在家裡吃 舒服多了。」這句出自葉怡蘭夫婿口中的話,見證了葉怡蘭20年來的日日廚事。即使工作忙碌,仍堅持在家煮食,並發展出各種邊工作邊煮飯、簡便效率又美味的烹調法。「自己吃,簡單無妨,但如果是邀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呢?」我們問。只見葉怡蘭一副老神在在:「你們來就知道了!」

2018/12/10《NOM Magazine》〈做菜,有邏輯可循?葉怡蘭與主廚陳嵐舒的對話〉

「我做菜實際上是有脈絡的,這個脈絡是一種協調性,其中有很多是來自經驗值。經驗值不只是在家烹飪的經驗,而是長久以來的嘗試還有在世界各地吃到的味道,會發現各種料理都有常見的食材組合。這件事存在記憶裡,烹飪時就會去融會貫通。舉個例子,我有一條心法是「一字記之謂之『鮮』……」

公告欄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