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KOE報導∣Yilan報導∣ ∣2017∣2016201520142013201220112010
200920082007200620052004→

◎2017/12 No.67 SENSE雜誌

【領略日雜無限風采 閱讀滋養人生】

幾年前居家翻修,經歷過「斷捨離」的痛苦過程後,她挑選雜誌的門檻更高,通常入手的都是具有典藏價值的「特集」,她笑著說,自己是百分百的特集控,看到特集二字,便難以抵抗。「特集版本,把一個東西做得深入,通常達到專書的規模,但又比一般叢書更為精確有系統,去蕪存菁,留下最精華的部分……」

◎2017/11/29 NOM Magazine網站

【專訪葉怡蘭|三種台灣人不能忘記的味道】

在開始討論台灣不能消失的味道之前,我們必須了解葉怡蘭老師心中對「台灣味」的定義。當然,這很難用隻字片語解釋清楚;她首先表明「台灣味」與「台菜」兩個名詞需區分開來看,接著回答:「廣義而言,台灣味就是這塊土地上的滋味,重點是它必須經過在地化的過程,而且是已經形成共識的味道……

◎2017/11/10 食尚玩家網站

【「台北米其林」飲食作家葉怡蘭:台灣小吃的魅力早已超越星級】

米其林指南之所以有其公信力,就是因建立在立場嚴謹的評選機制,但缺點同樣是建立在法國體系之下所養成的評選方式,套用在飲食文化不同的城市,多少具有爭議;至於台灣人最偏愛的庶民小吃,即便感動人心的魅力可超越米其林三星,但不一定能招架得了米其林的這套評選標準……

◎2017/10 手感工藝.美好生活提案

【使用之美,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工藝是需要與時俱進的,不實用的工藝最終只會存在於博物館,被拿來展示而非使用。日本民藝運動的思想家、美學家柳宗悅在他的著作《工藝之道》中提到「用之美」的精隨,器物之於人,不是只有消費性的、物質性的,還要透過「使用」才能看見美……

◎2017/10/26 BIOS Monthly網站

【淡中有層次的愛情長跑:葉怡蘭的三種早餐茶】

茶和她之間,用「體悟」來形容可能不夠精確,那更像是一種互相了解的相處哲學。茶不在神龕上,而是伴侶。那是否有覺得不了解對方、感到困難的時候?她像是和茶談了一場淡雅悠長的戀愛:「美好事物是跟你一輩子相關的,不用急於一時。如果覺得困難,一定是想要在短時間內達到什麼目標,但其實根本沒有必要……」

◎2017/10 No.200 漂亮家居雜誌

【家就像個生活容器,承載機能之餘還有一切想望】

形容自己的生活是圍繞飲食而生的葉怡蘭,改造後,廚房成了她感到最大滿足的空間,這不禁又讓人好奇,想必待的時間也很長吧?葉怡蘭給了個有趣的答案,「能夠感到最大滿足的地方,有時候與使用時間沒有直接關係,」不過,廚房的確是她一天之內進出最頻繁的所在……

◎2017/09 No.395 聯合文學雜誌

【華文朗讀節:以茶與威士忌為引,味道封存閱讀的記憶】

《紅茶經》以紅茶為媒介,紀錄下葉怡蘭二十年歲月對於味道的探究與追尋。茶事典、茶私房、茶產區、茶復興,在朝夕與紅茶為伴的研究過程,翻閱紅茶在世界版圖中悠長的四百年歷史。四溢的茶香流動著世界殖民與貿易史,紅茶宛如一個窺探大千世界的窗口,能使品飲之人為之傾心著迷……

◎2017/09/28 聯合新聞網

【日月潭紅茶評鑑 29歲製茶師包辦紅玉特等、頭等30件】

葉怡蘭說,過去以採訪作家身分拜訪茶農,個人研究紅茶已經20年,也曾寫過兩本紅茶的專書,很高興能夠應邀第一次當紅茶評審,面對這麼多的茶樣進行評選,真得有「功力大增」的感覺。特別是專注比較各茶區、風土不同的茶樣中,在與評審討論中比對出茶的缺點,感覺……

◎2017/09/26 聯合新聞網

【評日月潭紅茶 美食家葉怡蘭:有眼界大開的感覺】

以往評審都以茶葉專家擔任,今年請來美食作家葉怡蘭擔任評委,加入評茶的討論,讓紅茶評鑑更能貼近市場的品味。葉怡蘭說,過去以採訪作家身分拜訪茶農,很高興能夠應邀第一次當紅茶評審,不但感覺非常刺激,更是專注比較各茶區、風土不同的茶樣,從過去著眼於發掘優點,反而在與評審討論中比對出茶的缺點……

◎2017/09/26 中時電子報

【日月潭紅茶賽 邀茗茶作家評選】

葉怡蘭表示,研究品評紅茶20多年,2003年投入紅茶寫作、教育與推廣工作,2005年出版《尋味.紅茶》引回響,多年來與邱垂豐、黃正宗等專家交流互動密切;2015年7月出版《紅茶經》,並應邀參與評選。葉怡蘭對同時面對數百件茶樣,品評、感受不同茶作的風格與滋味,感覺是……

◎2017/09/02 農傳媒網站

【什麼料理竟讓聰賢與怡蘭同感驚艷?主廚:產銷履歷農產品】

為了讓消費者能夠更了解產銷履歷農產品並貼近生產者,農委會連續7年舉辦產銷履歷達人的遴選活動,今日更在希望廣場舉辦產銷履歷達人頒獎典禮,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與美食家葉怡蘭現場品嘗亞都麗緻大飯店主廚楊光宗用產銷履歷農產品製作的夏日料理,直說好吃,驚艷產銷履歷食材做出的料理竟如此美味……

◎2017/09 食尚玩家雜誌

【飲食作家葉怡蘭的餐搭法則 月餅、酒這樣搭,風味相近、口感相宜】

「濃的配濃的、淡的配淡的,風味相近、口感相宜。酒食搭配的概念皆相通,月餅搭酒也是如此。」飲食作家葉怡蘭如是說,每晚睡前習慣喝點小酒、來口小食的她分享餐搭心得,將月餅口味分為2大類,清雅的「白餡」如白豆沙、蓮蓉、水果餡,適合搭配甜美清雅的……

◎2017/09 No.79 點讀華山月刊

【味道封存閱讀的記憶 以茶與威士忌為引】

閱讀如同飲茶,第一泡,味道濃郁新鮮,第二泡,滋味清新淡雅,第三泡,柔和餘味無窮。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以《紅茶經》記錄二十年的尋味旅程,在朝夕與紅茶為伴的研究過程,翻閱紅茶在世界版圖中悠長的四百年歷史……

◎2017/07 財訊雜誌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 美味,從有道理的烹調而來】

信手拈來,知名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靠著巧思,天天在家中親手烹調,簡單卻又充滿厚實、多層次味道的料理,她笑說:「當你專注面對食材,心中充滿天天想吃不同菜色的強烈欲望,自然會對料理方法靈感無窮……」

◎2017/07/31 聯合財經網

【2017西班牙創意融合料理廚藝競賽】

知名美食家葉怡蘭表示讓她感到驚奇的是,本次比賽使用的都是西班牙的食材,並不多本土的元素,可是吃在口裡,在這些西方的元素以及食材甚至是表現手法,卻能夠感受到濃濃的台灣味。而這正彰顯了「在地化」是目前世界最重要的議題,「在地化」絕不僅僅在於在地食材,因為在地食材其實已經是前一波流行……

◎2017/07/12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站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美食作家葉怡蘭(下):在台灣小吃裡,「內臟料理」是個很重要的核心】

上集我們聊了很多威士忌的有趣故事,下集就讓我們來談談美食跟旅行吧!你知道料理文化越是豐碩的國家,對「內臟」都有特別的愛好嗎?其實比起肉來說,內臟料理有更多複雜的風味,像是鮮味,來聽聽飲食作家葉怡蘭怎麼說……

◎2017/07/05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站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美食作家葉怡蘭(上):勿以年份論高低,青春正盛的酒自有其勁道和魅力】

在本集Podcast節目裡,可以聽到是在什麼樣的轉淚點,讓原本對葡萄酒情有獨鍾的葉怡蘭愛上喝威士忌?平常睡前就有小酌習慣的葉怡蘭,都喝什麼樣的夜酒?搭配什麼美食?本集也探討許多威士忌的議題,像是為什麼近年來日本威士忌價格不斷攀升?年份酒越來越難買?以及台灣的兩大酒廠……

◎2017/06 油來遊去

【用生活千滋百味釀一罈優雅自在】

初見葉怡蘭,很難不被她優雅內蘊的知性氣質吸引。身為台灣第一個個人美食網站《Yilan美食生活玩家》主人,與遊遍世界四十幾個國家的她談天說地,話題不僅自由深廣,更是色、香、味俱全,從餐酒搭配到食飲器具,由異國旅行至特色旅宿,僅僅一下午的閒聊,怡蘭已經帶我們日行千萬里,勝讀十年書了……

◎2017/05/30 香港蘋果日報網站

【飲食作家推介 台北消夜小吃 邪惡牛油乾麵 雞魯飯極滋味】

東引小吃店的牛油乾麵,牛油油脂,是用牛骨、牛膏炸成,淋到麵上,乾拌吃麵,香香辣辣,極邪惡但非常滋味。司機俱樂部的雞魯飯(即魯肉拼雞肉飯),味香濃,肉又肥美,大受的士司機歡迎,撫慰每個夜班人的寂寞……

◎2017/05/25 No.1420 香港飲食男女

【夜闌人靜時,小吃最熱鬧】

台北是座不夜城,夜市以外,還有無數個性小吃店。特別找來飲食作家葉怡蘭,她有台南人的舌頭,精選了四家消夜小吃,每間都是台灣獨有的味道。午夜十二時後,夜市漸漸變得水盡鵝飛,這時轉場往小吃店就對了;愈夜,愈有人氣。店,不但服務夜班人,也喚醒早歸人的味蕾——盼你多留一會……

◎2017/05/04 No.528 財訊雙週刊

【飲食生活名家葉怡蘭 細品、研究、書寫威士忌】

談飲食,台北名人專家不少,但懂吃、懂威士忌,還得到蘇格蘭雙耳小酒杯執持者(The Keepers of The Quaich)認證,葉怡蘭則是個女中英豪,在台灣只此一家。葉怡蘭約二〇〇四年開始認真地喝威士忌、研究威士忌、寫作威士忌,此後與調酒師對談,甚至開設威士忌課程。也因為飲食的專業,讓她較常人更重視酒食搭配……

◎2017/05/04 經濟日報

【一路上,我眼淚流個不停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的威士忌品飲筆記】

2004年,村上春樹的《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在台發行,同年,葉怡蘭前往威士忌的原鄉蘇格蘭,被那兒的人文風土所造就的醇美酒香驚豔。回台後,她除了鑽研威士忌,更從個人專長出發,開始探索餐酒搭配。2013年,她獲蘇格蘭雙耳杯執持者協會授勳為「雙耳小酒杯執持者」,這回她將帶著大家走入浩瀚的威士忌世界……

◎2017/04/17 No.1535 商業周刊

【能陪伴一輩子的機能美 戀物作家尊重與器物的相處】

訪問前,本以為葉怡蘭家中布滿來自世界各地生活道具,畢竟,她曾被冠上「戀物作家」封號,對物品質感極為講究,且熱中蒐集茶道具。但此刻卻不見壯觀的茶杯蒐藏,僅餘廚房兩排開架及櫃內擺放常用杯組,原來,三年多前住家經歷徹底翻修,讓她對自己的戀物哲學有了新觀點……

◎2017/02 OpenRice 開飯喇!網站

【旅食生活作家的鄰居甜點店!】

從事美食、旅遊與生活寫作的葉怡蘭,在經歷了多年來世界各國的遊走,品味過眼前無數的精緻甜點與美饌佳餚,想知道台北市究竟是哪些法式甜點店,通過了她刁鑽精闢的味蕾,而她又是如何透過甜點的風貌看待人生的層次與境界呢?快跟著我們一起看下去……

◎2017/01 廚房的究極

【家的模樣 一場流動的饗宴】

做菜20年以後,葉怡蘭已全然了解自己對廚房的需求,「一個好的廚房,是完完全全合乎所用。機能是第一的。」也不愛廚房中的黑暗死角與髒汙,中島反而是出乎實際,「我發想中島廚房不是為了它很美麗,而是因為它完全沒有死角,很多人覺得中島廚房很難清理,其實正相反,即使油噴到四周,我拿一條溼抹布擦就乾乾淨淨……」

◎2017/01 GQ雜誌

【丹後半島啖蟹賞海景】

到日本吃蟹,北海鱈場蟹(帝王蟹)是十分想當然爾的選擇,不過對飲食旅遊作家葉怡蘭來說,至今體驗過最難忘的蟹料理美味頂點,卻是在京都府近丹後半島上吃到的「夢幻之蟹」間人蟹宴……

◎2017/01/07 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

【義大利《紅蝦指南》來了】

從2006年便接觸《紅蝦指南》的葉怡蘭說:「到義大利使用《紅蝦指南》,尋獲滿足自己美食需求的準確性非常高。」因為此評鑑的方式相當多元,餐廳評鑑更把較正式的「高級餐廳」、輕鬆隨興的「小餐館」等不同性質的餐館劃分後進行評鑑,且部分「小餐館」還會加入「最高性價比(C/P值)」的評分標準,讓讀者在預算方面有所依據……

◎2017/01/02 No.1520 商業周刊

【慈聖宮小吃佐紅白酒?】

「哇!四神湯跟今天的酒都很搭耶!」早午餐時間,葉怡蘭、James及林裕森、陳匡民已在台北大稻埕慈聖宮前的廣場開飲。慈聖宮小吃沒有厚重繁複調味,吃起來清爽舒服。葉怡蘭提到,這才是傳統小吃真正的樣子,「新鮮現取的食材,很點到為止的做法。」佐搭紅白酒,紅酒選酒方向以低單寧、風味柔和為主,白酒則是一甜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