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KOE報導∣Yilan報導∣ 20172016201520142013∣2012∣20112010
200920082007200620052004→

◎2012/12/28 BLTV人間衛視

【各界名人私房景點 台北非玩BOOK觀光亮點】

「如果有外地朋友來的話,我通常會帶他們去慈聖宮前的小吃區,慈聖宮前保留了這樣的傳統,大榕樹下有很多的座位,可以在各小吃攤點用美食,然後坐在榕樹下的桌上吃,特別有一種很悠閒的感覺,我覺得在這裡可以看得到台北美食的原點,還有最庶民也是最親和的一面就在這裡完整展現……」

◎2012/12/27 欣傳媒

【非玩不可/41位名人帶領民眾暢遊臺北】

葉怡蘭表示臺北具有眾多富有歷史傳統的文化,她相當推薦大安區的「紫藤廬」,民眾可到此體驗臺灣茶藝深度文化……

◎2012/12/26 Citiesocial

【美食人物—發現葉怡蘭,發現真之味】

越了解葉怡蘭,你會發現,越美好的滋味,往往是回歸到食材的本質上… 從盤中色香味的享用,色澤、香氣、口感、層次、餘韻… 能溯源到產地、產區、品種、季節、達人、工法… 透過品嚐最基本的『食』和『飲』,就能感受到這大千世界的變化無窮,與無盡寶藏……

◎2012/12/25 台灣醒報

【安慰疲憊味蕾 華航名廚料理上機】

台灣道地料理2013年2月起躍上華航經濟艙。美食專家葉怡蘭認為,「西魯肉麵」、「金瓜米粉」有甜甜的味道,可以在飛機上起撫慰的作用,安慰疲憊的味蕾。而「三杯雞腿飯」因為含薑和九層塔的成分,則有提振精神的效果……

◎2012/12 享受原味吧!台灣出品精讚食材101+

【葉怡蘭 ─ 夢想,讓台灣在地食材發光】

「台灣在地食材比起國外可是毫不遜色!」多年來旅行世界、精研國內外食材的葉怡蘭很感慨,由於重工輕農的文化以及方向不定的農業政策等等,使台灣人對自己的食材還不夠了解與珍惜,PEKOE是一個旅行收集全世界好滋味的平台,也是她為台灣農業另尋出路的……

◎2012/12 双河灣

【葉怡蘭 閱讀生活的小確幸】

葉怡蘭本身,就是小確幸的代表。微小而確切的幸福就是生活的當下,在最新的散文集《好日好旅行》中,她傳達了雲門禪師「日日是好日」的概念,當然,她的閱讀也是一樣的……

◎2012/11 Sense 好感雜誌

【葉怡蘭•姚和成 X 不能沒有威士忌喝的日子】

葉怡蘭和姚和成,這兩位之前是不碰烈酒的,但現在徹底服膺於威士忌的美味。對喜歡研究飲食的葉怡蘭來說,威士忌是風土與釀造技術交匯而成的完美產物,變化多端無法捉摸的表現,只以讓她一輩子沉醉……

◎2012/10 kkbox音樂誌

【音樂料理菜單 葉怡蘭】

我喜歡的音樂是安靜、單純又簡單的,簡單的東西要能打動人是不容易的。像是霍洛維茲的鋼琴獨奏,那裡頭擁有可以和自己相互對話和思考的位置。我不太聽交響樂,因為那裡面並沒有我的空間,你只能全神貫注地、恭敬地聆聽著它……

◎2012/09/30 双河灣

【找尋過日子的方式──《好日好旅行》】

在《好日好旅行》可以讓我們體會到,旅行是讓自己能夠透過與世界面對的各種方式,在一杯茶、一條浴巾的擺設和吃飯的口味,更加認識自己的內在,懂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渴望什麼生活,還有最重要的,怎麼回家最舒適……

◎2012/09 今周刊

【好茶、美酒、咖啡 襯出月餅新滋味】

隨著日晝時間慢慢變短,金風乍現,秋日的腳步接續了夏日。過了立秋、白露,屬於中國人三大節日之一的中秋節轉眼就到,對於美食生活作家葉怡蘭來說,秋天,她最期待的是文旦、月餅及旅行……

◎2012/09/17 誠品站

【明辨人生此時此刻,更懂得留白之樂的好日子:專訪葉怡蘭】

一位生活美學品味家,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的?不停享樂的生活,如何能夠不厭倦而常保美好?在新書《好日好旅行》當中,葉怡蘭娓娓道來自己的旅事、食事、生活觀點:有「旅行無敵打包術」的實用法則,也有「『簡單』,不簡單」的美感哲學,還有「最愛,壁爐」的私心偏好…享受豐足好日子,就在每個全心體驗且深刻投入的片刻……

◎2012/09 Shopping Design 設計採買誌

【PEKOE—飲食作家的美味生活實踐場域】

「我始終無法真正只把PEKOE當作一門生意,比較接近的說法其實是『分享』。當初因應網路上許多朋友的支持和需求而誕生的PEKOE,希望可以分享更多我對飲食生活的想法和做法。它比較像是我個人意志與期許的展現、甚至是創作的延伸……」

◎2012/08 中國 名牌雜誌

【葉怡蘭 還原生活的本貌】

正如葉怡蘭說的那樣,「享樂」是她的終身志願。在PEKOE裡,她把「享樂」的精神堅持到底,造出了一個追逐美食的夢……

◎2012/08 味道台北

【阿正廚房】

能夠吃得阿正師傅指導及親自下廚的拿手好菜固然是幸福,能夠拿到一箋由他親手用毛筆書寫的當日上桌的菜單以作收藏,更是額外驚喜!從字體看一個人的邏輯思路心情狀態,從一桌菜看一位廚師的做人處事態度和生活風格……

◎2012/07/19 欣傳媒

【葉怡蘭:旅行是為了回家】

飲食作家,也是國內外旅宿達人的葉怡蘭,藉由旅行看到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從中豐富自己生活的內容。葉怡蘭表示,「這些點點滴滴的見聞都會變成養分,帶給我許多啟發,或是視野上的開拓,最大的希望就是這些養分能夠回頭來滋養我的生活……」

◎2012/07 台灣光華雜誌

【在廚藝教室遇見美好生活】

愛做菜,也曾到烘焙教室「修業」的飲食作家葉怡蘭說,在「傅培梅食譜」逐漸走紅大街小巷的1970年代,坊間已有眾多入門級的烹飪教學班,參加學員多為家庭主婦和準新娘,「準備一日三餐」則是她們學做菜的目的……

◎2012/06 中國 頭等艙:財富時代

【葉怡蘭:酒店是此生最大的任性與揮霍】

作為“自由生活、極致享樂”的葉怡蘭曾這樣描繪酒店之於她的重要性,從被譽為度假旅館顛峰之作的奢華酒店,到精品設計的Boutique酒店,葉怡蘭都會專程登上探訪酒店的旅程,而酒店本身亦為旅程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

◎2012/06/18 非池中藝術網

【池中人物面對面—葉怡蘭】

「生活週遭都有美,體驗隨時都可以在進行。我非常追求安靜,我也希望追求慢、追求細緻。不管是在工作或是生活上面,我都有很強烈的欲望,能夠讓它過到最好……」

◎2012/06/14 CNN

【CNNGo:Taiwan's feast for the senses】

「台灣小吃聚落的形成最早期其實跟兩個地點有關係:一是廟宇,另一是菜市場。通常是在廟裡朝拜、或在買菜時當做早餐或吃點心,因此附近就會有些攤販聚集,這是我們台灣小吃市集的最原初的狀態。一直到後來漸漸有了電燈之後,才慢慢從早市進一步延伸成夜市的形式……」

◎2012/06 中國 世界 旅遊雜誌

【遺世獨立 徹底孤寂】

當世界只剩下自己,當天地全部被雪掩埋,當視野只剩滿蔚藍汪洋,唯有此時,葉怡蘭的旅館行腳,才肯駐足,在深山,在孤島,小隱在這世外桃源的萬籟俱寂……

◎2012/05/30 中國 鳳凰網

【開卷八分鐘:時鐘在此處停滯,心情在此處靜謐】

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最近在大陸也開始出書的台灣作家葉怡蘭,葉怡蘭有這麼一本書叫做《隱居·在旅館》,這本書好像也剛剛出了大陸版了。為什麼隱居要隱居在旅館呢?它這裡面就說到,他說他過去旅行的時候,常常一日一夜,趕來趕去……

◎2012/05 用台灣好物 過幸福生活

【食 X 葉怡蘭】

「台灣可能太急切尋找自己的風格,於是壓上一個強烈的圖騰像是青花紋或是客家花布,就說是台灣風格。但我認為我們不需要那麼拘泥於視覺,只在外貌上追求自己風格,而是要回到生活的原點、反映在地生活特色。風格本來就不是短時間可以造就的事情,若現在急著拿出一個東西展現,反而會失去很多……」

◎2012/05/26 百年千書

【名人推薦系列-葉怡蘭《培梅食譜》】

「這是一本在台灣的美食發展歷史上擁有絕對關鍵地位和影響力的一本書。也是我自小在家摸索學做菜的開始。它按照材料來分類,裡面的工序、組織跟邏輯都非常清楚。某種程度奠定了很多台灣人在做中菜時的方法、思維,影響力遍及每一個角落……」

◎2012/05/22 中國 廣州日報

【住進曼妙夢想裡】

“體驗旅館”是一種最完整最貼近旅行本質的旅行方式。撇開那種全世界各地一式一樣的連鎖商務旅館不算,旅館其實容納了每個城市、每個國家的生活縮影……

◎2012/05/19 中國 海峽導報

【那些值得回味的“老字號”】

「確實隨著歲月輪轉,社會型態與生活方式改變,過去與現在的連結常常很難聯繫與維持。但幸好在台灣,漸漸有越來越多人懂得珍惜過去、知道傳承的重要性。所以有不少老字號漸漸都有了有想法的新一代,努力將自己的招牌傳下去,同時思考如何與時並進……」

◎2012/05 香港時刻

【名人 香江 私房景點漫遊】

葉怡蘭還曾因工作之故在香港停留了十天時間,身分的轉換,代表心情、時間、能量也隨之有微妙的改變,卻也在那個時刻,葉怡蘭體驗了全然不同於觀光客的香港,在高壓的生活與工作交迭下,她逆向地、選擇一下班就跳上港鐵或叮叮電車,經由一條條通往香港各大街小巷的隱密處,去尋覓當地庶民小吃……

◎2012/05 鄉間小路

【尋味紅茶 與飲食旅遊作家葉怡蘭】

紅茶是怡蘭每日不可或缺的重要茶飲,研究紅茶十數年的她一開口便是滔滔不絕的紅茶歷史,「紅茶改變了世界!」怡蘭這句話仍印記在我的腦海中……

◎2012/05 行遍天下旅遊月刊

【喝一種生活態度】

不同於台北人上咖啡館講求時髦品味,「台南的咖啡館展現的是一種不做作的生活厚度」怡蘭說。價格不高、空間樸實、專注烘焙;客人遍布各種年齡層,許多人穿著拖鞋短褲就來,手邊帶個空罐準備裝新的咖啡豆回家……

◎2012/04 中國 瑞麗時尚先鋒

【旅行該讓我們宛若新生】

看到《隱居•在旅館》,才發現真是羨慕葉怡蘭,她可以住在自己喜歡的旅館,讀書、聽音樂、喝小酒,安靜地盡享生命的靜謐光陰。《隱居•在旅館》延續了旅行作家葉怡蘭對極致旅館的追尋……

◎2012/04 7-WATCH 情報誌

【PEKOE食品雜貨鋪 X 葉怡蘭】

忙碌的生活,常讓人忽略了飲食,而知名美食旅遊作家葉怡蘭,卻能在被壓縮的時間裡,沉浸美食與旅遊,探究並分享。聊到下午茶,葉怡蘭說,自己經營網站、出版社,又從事寫作,連平常在家的時間,也得非常緊湊的工作……

◎2012/03 好吃雜誌

【達人說:遇見一杯好咖啡】

葉怡蘭對於咖啡的依戀,早於大學時期擁有第一支自己的賽風壺開始,享受到處找豆子,回家沖煮一杯杯香濃咖啡的樂趣,即使自己無法多喝,分享給身邊的人也好。咖啡的樂趣,不僅僅在嘴裡,從辨識咖啡豆的性質、味道,到烘焙、磨豆、沖煮……

◎2012/03/27 經濟日報

【賈景光網上學品酒】

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副總賈景光紓壓愛逛Yilan美食生活玩家(www.yilan.com.tw/),這是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的個人網站。賈景光表示,平常忙碌工作需要紓壓時,他會在休息時間瀏覽這個網站……

◎2012/03 BEAUTY大美人雜誌

【淺嘗迷醉 從挑酒杯開始】

「初入門可先使用一般紅、白酒杯,或是各種酒款適用的『iso杯』(國際標準品酒杯),真正喝出興趣,再精選。專業酒杯品名通常會出適合引用的品種或產地,例如:Vinum系列- Chablis / Chardonnay 水晶酒杯,適合品嚐夏布利與夏多內白酒……」

◎2012/03 中國 精品購物指南

【客座美食家話稻米】

「若米的品質本身夠好,單吃就非常美味。我是比較主張先追求米飯本身的美味,而非需要搭配什麼才能好吃。搭配則是另一種不同的享受。我自己也常以各種不同素材來搭配白米飯,但前提是素材本身要上選。米飯與食材上選,簡簡單單,就非常好吃……」

◎2012/02 中國 精品購物指南

【葉怡蘭 執手偕老的默契與共識】

從葉怡蘭的文字中,很容易見到散發著關於生活的智慧靈光,如果不是一個熱愛生活,秉承發現美好執願的人,又怎能從世俗樊籬的縫隙中洞悉生命的靈光。她愛旅行,愛美食,細細的咀嚼世俗客眼中的灰白,隨後吐出五彩的絲,織成一匹錦緞,展開一看,成就一幅理想生活的繪卷……

◎2012/02/06 中國 東方衛報

【跟著葉怡蘭住旅店】

葉怡蘭在這本書中推崇的是一種旅遊的精神,一種放鬆自我的態度。無論你是喜歡大隱隱於世的低調,還是希望牧野鄉間的浪漫,相信這些旅館中,總有一個對你的胃口……

◎2012/01/17 中國 天津網-數字報刊

【那些世界的重口味】

我很喜歡看葉怡蘭的《極致之味》。因為視覺上的感受理解似乎多於味覺,她像個美食家,對著各種餐桌上的“道具”溯源,從簡單的對盤中色香味的享用,進一步往上回溯——產地、產區、莊園、品種、年份、季節、達人、工法……每一環節略有不同……

◎2012/01 香港 明報周刊

【葉怡蘭:情味台灣食材】

哈肯舖位於台北東區的小街內,驟眼看沒甚特別,但見小店人來人往,麵包一出爐,便有太太小姐們一湧而上買過清光,但身兼飲食旅遊作家與食材研究者的葉怡蘭,介紹哈肯舖的麵包,卻不純粹因為味道……

◎2012/01 香港 飲食男女週刊

【臺北夜消魂】

台北,24小時每個時刻都有她獨特的面貌和樂趣,夜晚時段亦然。台北的消夜,種類之豐富令人咋舌,從傳統台灣小吃、清粥小菜、海鮮熱炒、燒餅油條、飲茶點心、各式火鍋、日式居酒屋、歐風料理,甚至甜點茶酒咖啡都可任君選擇……

◎2012/01 台灣光華雜誌

【也是咖啡王國】

葉怡蘭分析說,台灣喝咖啡的歷史不長,反而能以開放態度學習、涉取咖啡新知。加上喝茶文化深入民間,講究茶葉的新鮮與分級,這種態度也擴及到對咖啡的品味,講求豆種、產地、鮮度、烘焙、沖煮等精緻度……

◎2012/01 明周時尚雜誌

【貪婪而過癮─葉怡蘭】

提到葉怡蘭的名字,你會想到的是Aman Resorts和米其林星星?她像是一個領航員,引領我們乘著她文字的翅膀,去抵達那也奢華也簡約的國度,探索美食與旅行的意義。這樣的她,卻在新書《終於嚐到真滋味》裡,寫下旅途相遇、隱於市井的常民小館;原來,最讓她珍愛的美味不是繁華,而是樸真……

◎2012/01 中國 生活週刊

【那些華麗麗的行旅書 紙上的八千里路雲和月】

別致的「旅館之旅」始於1996年,本沒什麼別致的理由,只是忽然覺得被工作壓得喘息不得,必須停下來,逃離。「三兩下訂好旅館,帶著必需品、幾本書和音樂,拎著包包就出發。」沒心沒肺地在旅館宅了幾天,生機慢慢重現,葉怡蘭才走回現實……

◎2012/01 親子天下雜誌

【101個改變人生的學習經驗─故鄉的小吃,味蕾的啟蒙】

「人說『富過三代,才知吃穿』,許多做美食工作的人,都是家世不凡的貴胄後裔,才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能耐;但我只是一個出身平凡的台南子弟,我從事飲食寫作,只是基於一份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這個根源,則是來自於家鄉台南的情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