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KOE報導∣Yilan報導∣ 2017∣2016∣201520142013201220112010
200920082007200620052004→

◎2016/12 食尚玩家雜誌

【年輕主廚接軌國際提萃在地台灣味】

「我不想把這類西廚貼上新派標籤,因為我覺得這正是當代西餐本該有的樣子。但這樣的發展對台灣餐飲業有很大的意義:首先是讓台灣的西餐終於有了應該要有的樣子,展現出高度成熟的工藝與完整形式,同時思考在地。另外也讓台灣在國際間有了能見度──讓台灣的西菜正式進入全球廚藝脈絡,在世界舞台上有了自己的位置和聲量……」

◎2016/Winter 好吃雜誌

【化繁為簡,在廚房裡維持和器物的灑脫關係】

每樣器物來到家裡前,都經過再三思量,進入家門後就會好好珍惜,希望能陪伴彼此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那樣穩固的信任與存在,總讓她感到無比安心。時常整理、釐清,斷捨離的功夫讓葉怡蘭的生活變得清爽俐落,人們與生活裡用到的物件存在著無常的緣份,時時和「物」保持著灑脫的關係,身與心都會昇華得更自由……

◎2016/12 食尚玩家雜誌

【迷人至極的海濱古城】

一次北海道之旅,讓美食旅遊作家葉怡蘭愛上了駕車旅行的率性與自在,此後幾乎每一兩年都會和先生Jeffrey規畫一趟海外自駕長途旅行。2015年他們重返克羅埃西亞,為的不是熱門影集《冰與火之歌》,而是一年前郵輪之旅短暫停留的驚艷,讓她非得回到這亞德里亞海濱的古城細細探索,到底是什麼樣的美景在呼喚著她……

◎2016/10/22 聯合新聞網

【台南清燙牛肉節將登場 飲食作家教你「裸吃」】

飲食旅遊生活作家葉怡蘭說,台南清燙牛肉不同於市面上的牛肉,一點都不見腥味,反而在舌齒間綻開非常美妙的清香和甘美,嚼來一點也不老不澀,而是細緻細滑的柔嫩Q軟……

◎2016/10/12 自由時報

【台北老味道 22餐廳嚴選出爐】

葉怡蘭說,這次評選光是第一階段的年資、環境就刷掉不少好餐廳,另外也特別選擇其代表性,因此,入選餐廳涵蓋台北市各類型,從西餐、江浙、台菜、日本料理都有……

◎2016/10/06 農業易遊網

【台灣紅茶尋味小旅行 飲食作家葉怡蘭的推薦路線】

在台灣,愛喝茶的人不少,但知道台灣出產上等紅茶的人或許仍不多,若非採訪知名的飲食作家、產銷履歷代言人葉怡蘭,我們根本不知道,原來被譽為紅茶大國的印度茶商,也對台灣紅茶讚譽有加……

◎2016/09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網站

【【台北味覺記憶8_葉怡蘭3】西餐與台灣味】

葉怡蘭期待,西餐裡的台灣味能凝神聚魂,在骨血裡燦然綻放;葉怡蘭也期待,台菜能昂首闊步,自信堅定地走向世世代代。台灣有沒有fine dining?台灣料理該如何登上國際舞台?都是答案開放的申論題。知道我們是誰、吃的是什麼食物,安身立命、不卑不亢,才是最真實的事情……

◎2016/09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網站

【【台北味覺記憶7_葉怡蘭2】台北的異國料理表現很好?】

葉怡蘭的確一點也不樂觀,她擔心我們找不到聯繫過去與現在的方法,她害怕我們的自信心無法在很多事物崩壞的社會存續,但她仍然有所期盼,期盼我們能重建驕傲:「首先要去梳理,我們是誰?我們吃的是什麼?有哪些東西是珍貴的?它的方法是什麼?先把這些東西確立下來,然後有了驕傲,接下來才去思考與時並進……」

◎2016/09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網站

【【台北味覺記憶6_葉怡蘭1】台灣小吃原本的模樣】

葉怡蘭說,她從小在台南幾乎都是吃小吃長大,若要說明台灣小吃古早的模樣,其實也是她個人的定義。她歸納出以下幾點台灣小吃的特徵:1. 份量小、點心 2. 湯湯水水 3. 一攤一味 4. 作法簡樸 5. 因地制宜 6. 沒有重複的攤位……

◎2016/09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網站

【【台北味覺記憶1_序言】為什麼訪問詹宏志、江振誠、葉怡蘭?】

再一次,我丟好幾個大哉問給葉怡蘭,她回答得透徹深入,從台灣小吃的古早模樣、夜市與早市的區別、台北異國料理為何表現良好,一路聊到台灣自我感覺厭惡、重建台灣驕傲、台菜傳承斷層等嚴肅問題。我還花了很多篇幅請教葉怡蘭對於台灣西餐的看法,因為她懂台菜,也懂fine dining,可以兼顧二方面的觀點……

◎2016/09/16 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

【南北美食不一樣】

葉怡蘭有另一說,早年糖並非庶民調味料,而是富貴人家的甜點,屬奢侈品,她認為較富裕地區易有嗜糖習慣,如上海菜系也較其他區域甜,可算是生活優渥的表現……

◎2016/09 漂亮家居雜誌

【在堅持工藝精神中創造革命,讓經典橫跨世紀】

「所謂的百年經典,它不應只是經典,還須具備劃時代的革命影響。」這是葉怡蘭接受專訪時說的第一句話,強而有力道出品牌能永恆的關鍵。終日和美食烹飪為伍,葉怡蘭對於食器與烹飪鍋具的理解與欣賞,她說:「在我決定入手該器物前,我會思考是否真真實實的需要,且該器物是否能讓我的需要發揮到最高點……」

◎2016/09 Sense雜誌

【葉怡蘭 透過鉛筆書寫轉換心情】

日常生活中除了簽署正式文件會用鋼珠筆外,鉛筆是她最常使用的書寫工具,連旅行也不忘帶上一支免削鉛筆。「鉛筆大多以取自大自然的木頭材質製成,不僅聞起來有股隱約的木香,握在手裡的觸感也溫暖。寫在紙上,發出的細微沙沙聲響有股生活悠然感,而淡灰色的色澤表達出一種灑脫。」……

◎2016/08 Taipei Walker雜誌

【台北,最好吃!10位名人的私房推薦∼最強美食指南】

身為台南人的葉怡蘭,比起炫技的精緻料理,更常吃巷弄小吃或是自己在家開伙,「我喜歡直率的料理,找到好的食材,簡單烹調呈現出食材巔峰狀態的美味,這才是最不簡單的。」TK Seafood & Steak就帶給她很直率的感受,開放式廚房可以清楚看到當季新鮮漁獲……

◎2016/06 中國 日和手帖

【你的房子 你的樣子】

葉怡蘭的家大約96平方米,坐落在台灣的一棟公寓大樓裡面。她在1996年搬到這裡,剛搬來時她還在做室內設計雜誌的編輯工作,也是在那時遇到了很多做室內設計的朋友。工作期間,她累積了大量的室內設計方面的想法,這些想法的累積在後來自家的家居改造中派上用場……

◎2016/Summer 好吃雜誌

【喜歡的味道,自己做出來】

「我是個豆製品控,黃豆、黑豆做成的傳統製品,醬油、豆腐、豆漿等我都很愛,不過我只愛台式,西餐的豆子反而不喜歡,而在豆製品裡,最依賴的就是黑豆醬油,如果去歐洲旅遊稍微久一點,就會很想念加了醬油的食物……」

◎2016/05 中國 食帖08 自給自足指南書

【一個假設】

Q:「談談對『自給自足』這個詞的理解。」A:「自己日常所需之食物,絕大多數由自己耕作、種植、製作而來。回歸自然,連接土地,專注生活,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點,也是此刻的我越來越戀慕嚮往,卻自知已然被城市馴化太過、再無能達成的夢想。」……

◎2016/05 康健雜誌

【茶,你喝對了嗎?】

時時以挑剔味蕾喝茶的知名美食作家葉怡蘭,也認為茶包是非常方便的設計,尤其旅行時隨身攜帶,可大幅減少購買瓶裝飲料的機會,不過她指出,很多人都覺得茶包沖茶容易苦澀,她的秘訣是:1.先以熱水溫杯。2.注入熱水、再放茶包。3.杯子儘可能加蓋使溫度不散失,靜置2分鐘。4.取出茶包輕甩一下,切記不能擰茶包以免澀味盡出……

◎2016/05 青春共和國

【葉怡蘭 簡約生活之美】

「臺灣欠缺美感素養,但不是沒有美感。」葉怡蘭認為,在多重殖民歷史背景下,我們太容易否定以前所留下的東西,因而缺乏一以貫之、屬於自己的美感文化。「對生活舒適與否應有更高的要求,並梳理臺灣在地的美感文化,將斷絕的美感承接起來,才能找到臺灣美感的核心。」她建議……

◎2016/05 食尚玩家

【新台灣名產─飲品掀起文藝復興】

台灣茶的確有走向茶道那種儀式性的作法,這種方式很優美,也是展現台灣茶文化很棒的特色。可是對我來說,茶也是日常生活,當然這仍包含基礎講究,像是茶葉份量、水量、溫度時間怎樣拿捏,甚至使用何種茶器才能契合的問題。但我希望它在日常生活中能非常灑脫,可以很輕鬆沖泡而不用去講究繁文褥節……

◎2016/04/03 中央通訊社

【眷村記憶味蕾 王偉忠訴說食光芬芳】

「名人說故事」區可看到葉怡蘭分享自己對眷村菜的情感,小時候常吃的外省麵卻未意識到就是眷村菜,「看起來簡樸但就是很好吃」……

◎2016/03/21 No.1479 商業周刊

【設計一場家宴】

飲食作家葉怡蘭幾乎每年都會受邀至詹府一聚,她以「竭盡所能」四字來形容王宣一與詹宏志所付出的心力,「從餐具、搭酒、選菜,出菜先後順序的安排,節奏計算精確,細節追求到極細緻,可以感受到他們完全沉浸在內的熱情……」

◎2016/02/26 風傳媒

【貪吃,是社會進步動力根源。什麼日常小吃是你眼中的臺灣盛宴?】

小吃的概念通常是份量小,猶如點心,同時湯湯水水的特色顯示了臺灣人的飲食習慣與喜好。新鮮現取的食材、點到為止的烹調,容易保留食物的原味。葉怡蘭曾在臺北圓環吃到最令她感動的蚵仔麵線,湯頭清澈,香氣十足,是一種純粹的味道;不變的味道正是生活裡最大的安頓……

◎2016/02/19 We house網站

【你的房子,你的樣子!—飲食旅遊作家葉怡蘭談家的模樣(影片版)】

「29坪的房子要如何塞得下我們無比大的心?做設計時領悟到一件事,就是取捨的問題。有些不需要的,就讓它小到不行,像我就一個四人餐桌,起居室也小得要命,兩個人夠坐就好,不需要的統統割捨掉,至於自己生命中覺得重要的,就讓它無敵大,這樣的生活會非常滿足……」

◎2016/02/19 We house網站

【你的房子,你的樣子!—飲食旅遊作家葉怡蘭談家的模樣】

「旅行帶給我兩個意義,第一是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旅行使人正視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對於一個資深旅人來說,會發現維持生活的需求其實很少。帶著非常簡單的行李住進一間旅館──只要有這幾樣東西,你就可以過下去。這讓我在回到日常生活後,對於捨與離之間更加清明……」

◎2016/01/21 誠品生活/站前店

【年的味道 ╳ 團聚時光】

今年的年,您預計如何度過呢?傳統上回家過年,就是為了與婆婆、媽媽一同忙碌,準備除夕滿滿一桌菜,祈願闔家團圓。隨著社會風氣改變,過年的方式逐漸變得多元—外食成為熱門選擇之一,更有趁年節而出遊,徜徉於各國者。此次我們也邀請葉怡蘭分享她從兒時年夜回憶,婆家熱鬧過年,到闔家團圓的過年時光……

◎2016/01/21 誠品生活/敦南店

【家與旅行之間,生活是浪漫】

美食、家居和旅行,向來是葉怡蘭寫作與興趣的重心所在,而貫穿其間的,正是每一天、每一刻的生活日常。「旅行是換個地方過生活,我希望在旅行當中體驗生活的味道。」侃侃談起旅行的美好,葉怡蘭分享的並不是異國的壯闊奇景,而是一種生活的質地……

◎2016/01/19 俄羅斯 Condé Nast Traveller

【台灣的夜市】

台灣飲食作家葉怡蘭表示:每一個市場都有著名的特色料理,吸引當地人為了喜愛的菜色專程造訪。葉怡蘭在台北最愛的兩個小吃聚落:其一是寧夏夜市,供應讓她著迷的燒麻糬、豆花、蚵仔煎,豬肝湯和麻油雞湯。另外還有大稻埕的慈聖宮前小吃區,肉粥 、紅糟肉、四神湯、肉包子值得一試……

◎2016/01/07 食尚玩家

【在質樸中烹煮深遠的真滋味】

古人慣於以曖曖內含光、韜光養晦來頌詠光芒內斂的隱士人格,而在世界各種菜系中,派頭沒有其他菜奢華、賣相樸實但烹調繁複費工的「台菜」就好比是這般隱士精神的傳承者,在台灣飲食文化的歷史地位上淵遠敦厚如常存在……

◎2016/01 ASUKA飛鳥雜誌

【葉怡蘭 旅行╳食材╳台灣精神】

從在雜誌社任職時,把旅行當成純粹的樂趣,到離開雜誌社,旅行與工作漸漸地結合在一起,唯一不變的是,對於「旅行」的熱誠,不但沒因變成工作而減少,反而越陷越深,越玩越野,造就了現在的知名飲食旅遊作家—葉怡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