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裡的醍醐味(上) 

我的母親是職業婦女,打從有記憶開始,印象中的她平日總是忙於工作,沒有多少時間能夠待在廚房裡為我們照料三餐。但為了讓同樣早出晚歸辛勤工作的父親、以及我們幾個孩子可以至少每晚團聚在餐桌旁一起吃飯,母親總是會設法一次烹煮一大鍋滷肉,或是迅速利索地弄道蒸蛋、煎魚,在其中倒入些許醬油悶煮,藉由醬油的增鮮提味越煮越香,讓全家人的胃囊得到飽足和溫暖。

我的兒時回憶,就是這樣與醬油的香氣產生了緊密的連結。直到現在,每當聞到甘美溫醇的迷人醬油香,總會輕易讓我想起和家人一起吃飯的溫馨情景。醬油,是母親廚房裡不可或缺的常備調味品,也在全世界華人飲食文化,尤其是台式料理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圖說:傳統釀造醬油的原料很簡單,黑豆、黃豆、小麥、蔗糖(圖左上起順時針),藉由鹽、水、陽光的洗禮,醞釀出甘美醍醐味。)

台灣醬油風華三百年

醬油起源自中國,早在西元十二世紀左右的南宋時代,民間便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俗諺。其中的「醬」,原指古代帝王之家以肉類發酵製成的御用調味料,傳入民間後,發現改以黃豆釀製不僅風味相近且成本低廉許多,常民百姓也能輕易負擔得起,因此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今日醬油的前身,深深影響了庶民生活的飲食風貌。

台灣的醬油歷史發端,如今已不可考,根據一派較被採納的說法,是開始於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明鄭時期,鄭成功部隊南遷帶來了釀造的技術。當時是以台灣種植的本產黑豆替代黃豆,加入鹽水發酵後儲放在大甕中,置於室外日曝五到六個月,經過這道古人謂之「蔭」的釀造工法,甕中珍釀得以息息綻放出濃郁鮮醇的樸實豆香,故而黑豆醬油又有「蔭油」之稱,從此成為最具台灣代表特色的獨有醬油品類。

早年,台灣醬油多為家庭式自釀自銷,自己家裡人用多少才做多少。直到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設立了官方控股的大型釀造公司,開始大量生產使用黃豆與小麥為原料的純釀、速釀(化學釀造)醬油;自此之後,隨著工業化的腳步加速,需要耐心等待光陰醞釀、且不易大量生產的黑豆蔭油逐漸無法與快速量產的豆麥醬油競爭,於是就如同我們記憶中無數的美好過往一樣,也悄悄地被時代所忽略淡忘。

醬油的優劣

醬油的分類,若以原料區別,大體上可分為黑豆醬油、黃豆醬油和小麥醬油。黑豆醬油作法傳統且細膩,講究以時間換取美味,味道醇厚有層次,是台灣獨有的特產。 黃豆醬油又被稱為日本式醬油,味道較鹹,且久煮後略帶酸味與酒香,市佔率高達90%以上。純小麥醬油較為罕見,色澤略淺,風味淡雅,因此也有「白醬油」的暱稱。

在製作方法上,又有純釀醬油、混合醬油、化學醬油的分別。純釀醬油的品質最好,滋味最佳,發酵期長達數月之久,成品好壞取決於釀造師傅的經驗與舌頭。化學醬油則是最為低劣的一種,為求簡便速成,以酸鹼分解的化學手法,將鹽酸加入蛋白質中加速反應,催化取得氨基酸後,再添加甘化劑、甜化劑、色素、防腐劑等各種化學藥品彌補味道上的不足,不僅風味全失,也讓人吃得心驚。混合醬油則是按不同比例調和純釀醬油和化學醬油,同樣含有化學成分在裡頭。

四代傳承黑豆純釀

為了發掘純手工釀造的好醬油,我來到了雲林西螺,這個台灣歷史最悠久且最知名的黑豆醬油產地;最盛時期曾有數十家醬油工廠同時林立,到了今日,雖然年華褪去,但仍有十多家釀造廠還維持運轉中。其中,傳承四代的一百三十年老店「陳源和」,在歲月洪流中一路走來,始終恪守著手釀傳統,以百年古法用心釀造每一瓶黑豆醬油。

走進陳源和醬油廠,一陣甘醇濃郁的豆香立時撲上鼻來,週末假日客人依然絡繹不絕上門,每隔幾分鐘便有新的車輛停在門口,車內人走進門來匆匆提了幾瓶醬油,又匆匆上路。「這些都是搬到外地的本地人,趁休假返鄉之便特地要買回去送給同事朋友的。」第四代店主人陳弘昌老闆說。



(圖說:入麴時,釀造師傅的心情總像是在照料新生兒,須片刻不離地看顧留心,稍有閃失,整批豆料便是全毀。)

上等的傳統純釀醬油必須嚴選油脂高、澱粉少的黑豆或黃豆原粒,洗淨炒熟後,均勻鋪排在透氣性佳的竹篩上頭,加入培育好的麴菌,進行製麴工程。「製麴是做醬油最重要的關鍵,好壞直接決定醬油的品質。」陳老闆慎重地說。麴菌怕熱又怕冷,成熟期需要五至七天,加了麴菌的豆子必須保持溫度在攝氏38∼40度之間,太熱麴菌會乾死,溫度不夠又會發育不良;室內既要可以保溫,同時兼備通風之效。所以每當到了黑豆入麴的時間,陳老闆就得根據當時季節和天候的不同,小心調整各環節條件,注意菌種生長情形、增減豆量、不時翻動豆子、適當搬移竹篩,沒有制式化規格化的絕對標準,一切都得仰賴他做醬油三十多年得來的老經驗。

入麴完成後,將黏附在豆子表皮的菌絲洗滌乾淨,再加入鹽水下缸發酵。陳源和使用的陶缸平均年齡都在三十年以上,缸壁薄,擁有良好的透氣性與調溫能力。豆子封存在這些老醬缸裡,接受陽光日曬自然發酵一百二十天以上,最後經過壓榨、調味、蒸煮殺菌的工序,才能夠獲得呈色琥珀近於淺棕、豆香飄逸、滋味醇美甘鮮鹹的頂級美味醬油。



(圖說:陳源和沿循傳統古法,至今仍然使用陶缸釀製醬油;缸裡的黑豆已發酵45天,豆色逐漸轉深,已隱約嗅聞得到頂級醬油香氣的雛形。)

為了將全部的心思專注在如何釀造出好醬油,陳源和四代以來不曾主動開發過客源,都是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為一代又一代的街坊鄰居服務。「我爺爺這樣告訴我父親,我父親又這樣告訴我,只要做出的產品夠好,客人就會自己找上門。」「傳統醬油職人的個性總有一些固執的成分在裡面,必須自己有所堅持,才能夠不被潮流覆滅。」外表懇切的陳老闆在訴說這段話時,我從他的眼神中看見了一股肩扛百年歷史字號的自豪。



待續……





→相關文章:

豆油裡的醍醐味(下)





→相關商品:

PEKOE食品雜貨鋪:陳源和-生抽壺底油(黑豆醬油)

PEKOE食品雜貨鋪:陳源和-壺底蔭油(黑豆醬油膏)

PEKOE食品雜貨鋪:陳源和-薑油

.replace(/(*$)/g,''))));">facebook .replace(/(*$)/g,'')+')')));">PLURK .replace(/(*$)/g,'')+')')));">twitter




Promotion
公告欄
【講座】11/6~11/27 台中 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閱讀,飲食的風土」

已成年年閱讀圈盛事的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今年來到第五屆,這回榮幸應邀加入其中,將自11/06起一連四週、每週三晚間,以現場與線上直播方式同步登場。題目呼應本屆主題「建構,迎向地方永續的無限可能」,以「閱讀,飲食的風土」為題開講……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