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楊美娟
集體農場拉近人與土地的距離 「讓植物更接近本來應該有的樣子」是自然農法訴求的重點。七十多年前,日本人岡田茂吉提倡「無肥料栽培」,讓作物依循四季變遷自然結實,農夫給予環境照顧,不施加農藥與有機肥,只適度地添加由草葉自然形成的堆肥,讓土壤回復潔淨度,再襯以潔淨的土、由地底湧出的泉水,以及適度的陽光來栽培作物。自然農法最強調的是做好所耕種範圍環境的保護,以及生態的維持。從土地生長出的作物落葉歸根,層層堆疊,化為養分,繼續滋長植物。 另一種認同農民與土地的稻作方式也漸漸流傳,就是所謂的「集體農場」。台灣的集體農場源於十幾年前率先發動共同認購的主婦聯盟,但當年的出發點是希望藉團購的力量向單一農地購買農作,既能壓低物價,也因農作來源單純,確保品質與安全。這樣的概念一直被肯定著,延伸至二十一世紀,便出現理念相同的人,由本身做起,開闢以自然法則耕作出來的農作。 簡單的說,「集體農場」便是由認同以自然農法或有機農業種植的家庭,共同向地主承租農地,委託農民種植,根據家庭食用的稻米數量,決定每年需負擔的農場經營成本。從插秧的那一刻起,便與農民一同看天吃飯,從消費者變成生產者。因為自己是農地承租者,便能夠與農夫一起分享插秧、巡田、收割、豐收等等酸甜苦辣歷程。種植出來的稻米由承租者分享,豐收,大家的米就分得多,歉收,也能體諒農夫的辛勤。 許多認購戶因為到田地種植、收割而互相熟識,進而共同體驗大自然給予的生命力與考核,彼此為了土地互相幫助與打氣,讓原本完全不認識的家庭更緊密,產生共同體的情感,也是最初農民們互相幫助的心情。 二○○六年底,一群關切環境、農業及社區互助的人聚集起來,從萬物眾生和諧相處、生態永續的農業生產方式為起點,成立「合樸農學市集」,強調生產者與生活者的組合,實踐好好生活、好好務農、好好吃飯、好好讀書。他們定期舉辦農民市集,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舉辦講座,提倡食用當季本地食物的慢食觀念;舉辦有機栽培,讓生活者有機會親近農事,進而了解生產者的辛勞。成立以來,有不少年輕上班族深受感動,或利用假日、或辭去工作,就這樣挽起衣袖,當起了快樂的生產者。 有機農業強調無農藥、無化肥;自然農法教導如何善待自然,兼顧經濟維持與心靈提升;集體農場強調產銷規模,以及與自然的對應之道,整體來說,都是在台灣尋找有益於這片土地的農作法。在全球化的洪流裡,忠實而深刻地反映土地、反映環境、反映在地飲食特質與個性,才能為這片我們所深愛的土地找到立足世界的契機,也是最完美的循環。 閱讀上期:台灣有米樂(上) 原文出處:《Priority Life》雜誌 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