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良回憶錄》•Marguerite Yourcenar•衛城出版 與其稱之回憶錄,不如說是作者藉由這位羅馬傳奇賢君波瀾壯闊的生平與第一人稱娓娓敘述,優美而細膩如歌地傳達了個人對那個迷人時代的深切傾慕,以及對西方世界、對國家對城市、對歷史的往復流動、對世事與人心人思人情的觀照、省視和看法。 正如她在書後收錄的〈創作雜記〉裡所轉錄的、福婁拜於書信集中的這段話:「從西塞羅到馬爾庫斯•奧里略的這段時期,曾出現一個獨特的時刻:彼時,眾神已滅,基督未顯,唯人獨存。」 這個時代的「過去夠長,卻不致沈重得把我們壓垮」,「人民富足,但不至於遭無用之物拖累」,「我們可敬的宗教尚未成形,濾除了所有強硬不妥協及野蠻的儀式,神祕地將我們與人類及地球最遠古的幻夢結合,卻未禁止以世俗的方式去解釋事物現象,或理智看待人類的行為。」 「我很高興人道、自由和幸福這些字眼尚未因過度謬用,而喪失它們的價值。」 ── 確實,每回在地中海沿岸旅行,我總是不自禁地格外受希臘羅馬遺跡與史說故事所吸引,對那時代種種萌生奇異的傾慕與共鳴。此書,顯然明白點出其中原因。 歲月的累積,縱使科技看似變得發達進步,其實也許只意味著人類靈魂的益發僵硬世故而後老去。 然至少,還能有這些殘存的史蹟、以及這些美麗的書寫靜靜提醒我們,曾經有過的敬天純真、曾經有過的開闊好奇。 《55歲開始的Hello Life》•村上龍•大田出版 久違了的村上龍。敘事語調雖冷靜,但卻讓我屢屢憶起,年少時讀他的小說常常萌生的,怒濤般的衝擊感受。 寫從中年邁入老年之際,面對人生轉折的種種倉皇、失落、不安、寂寥、軟弱、挫折、困頓而後釋然,有村上龍過往一貫不容情的犀利,卻流露著更多的細膩與寬諒。頗動我心。 ──「這次的旅程中,我明白了許多事。其實,我心中也充滿不安。老實說,活著很痛苦。但是,我起碼有家人,還活著,而且能喝純淨的水。而只要活著,或許未來總有一天,還能做翱翔天際的夢。」 然後,每篇都以一種飲料貫穿全篇故事:伯爵紅茶、氣泡水、咖啡、普洱茶、狹山茶……頗令人會心一笑同時玩味再三的安排。 《夜未央》•F. Scott Fitzgerald•一人出版 此趟地中海郵輪旅行讀完的書。費滋傑羅的小說大多總是有著相似的、明顯影射其個人生平的故事模式:關於一個美麗迷魅但複雜神經質難以捉摸的女性,以及一個看似世故實則天真不知所措遂分外自苦繼而走向崩壞的男性。 但吸引人的始終不是這情節,而是那細緻幽微的情境流動、心緒的轉折,以及美得不可方物的書寫(因此,若不慎遇上文字不通的拙劣翻譯,往往加倍磨折,幸好近年來幾個新譯本都還不錯),讀之沉迷。 尤其身處故事發生地、也是費滋傑羅夫婦曾經生活過的蔚藍海岸度假城市,書中那華美豪奢但卻虛浮空幻的場景歷歷眼前,更加有滋有味。 ── 只不過,還是忍不住想再次碎念一下我的長年苦惱:欸,拜託拜託可否不要再把小說做成硬殼精裝本?畫冊或建築集就算了,明明非該正襟危坐、而是舒服捧讀的書,弄成這樣沉甸甸硬梆梆,讀久了手痠臂疼,旅行攜帶也很負擔,真是苦不堪言哩…… 經典的重量,應該在內容,不是裝幀哪! 《世界屠畜紀行》•內澤旬子•麥田出版 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火般真摯熱情的一本書。 人類身為雜食者之必然面對且從來反覆爭論不休的殺生課題,內澤旬子選擇以行腳方式,深入東西諸國屠畜現場,從風土地域、文化傳統、飲食方式以至屠畜場所、技法,藉由細膩的圖文描繪一一深入報導、剖析、論說。 讀之著實動容。不僅透過此一主題更開闊地周遊、窺看了各個不同國度的食之風景;也跳脫既往多集中於道德層面的辯證,得以更深沈踏實思索,人與食與這個世界的連結面貌、關係和其中意義。感觸啟發獲益良多。 《咖啡癮史》•Stewart Lee Allen•時報出版 乍看以為是歷史書,讀後才發現其實是遊記書。不是我期待與欣賞的形式方向與書寫風格,但隨作者任性而奇異的行腳方式將這些在咖啡發展史上擁有關鍵地位的國度周遊一圈,也是有趣。 ──「我猜想每一個年代咖啡豆的用途都是以他們對現實的認知而使用。衣索比亞與中東最早認為咖啡是通往神的窗口,十八世紀的歐洲更是以咖啡製造一個理性的社會。而重視效率及速度的美國人只是利用咖啡來提神,到更多的地方做更多事,沒有顧慮它的後果。」
世界的模樣 ─ 近期幾本書之讀後記,閱讀,Yila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