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吃水果到大,回想起來,還真有不少水果,是一年年脫胎換骨、一年年越來越碩大肥腴美艷;——「女大十八變」,用來形容台灣水果這簡直驚人的羽化蛻變過程,還真不為過。 這裡頭,棗子,絕對是其中格外傲人的一項! 「這真的是,棗子嗎?」近幾年,每每看到棗子時,我總忍不住一枚枚拿起,再三端詳確認,同時,嘖嘖稱奇不已…… 記得小時候的棗子,圓圓小小,皮色青綠,口感青澀寡味,說句老實話,還真算不上是特別討喜的水果。 但現在的棗子呢,好巨碩一個直逼青蘋果大小,外皮青綠中泛著透亮的微黃光澤;一咬入口,既多汁又清脆,青爽甜柔裡流溢著如甜糯米、甜甘蔗一樣的滋味,昔年澀味盡脫,真是好個美味奪人出色水果! 聽得人說,這叫「牛奶蜜棗」,喝牛奶長大的!然究竟是怎麼個「喝」法喝到這麼甜這麼大?時逢棗子產季,我動身南下高雄,來到了有口皆碑的牛奶蜜棗之鄉——大社。 大社,蜜棗之鄉 棗子的正式名稱為「印度棗」。原產於印度、緬甸及中國雲南一帶,台灣最早在日治時期便有栽培,歷經多年的品種選育與技術改良,美味度一日千里。 印度棗品種繁多,較常見有高朗1號、高朗2號、高朗3號、蜜棗、翠蜜棗、天蜜棗、仙桃蜜棗、高雄2號、高雄3號……等等。其中,以1994年於高雄燕巢選育成功的「蜜棗」,由於甜度高、肉質細、著果性佳、採收期長且耐保存,遂而一步步脫穎而出,成為國內最重要、種植最廣的最主要品種。 目前,產區主要分佈在高雄、屏東、台南、嘉義等地,以高雄大社為最知名產地;每年十二月到隔年二月間,為最美味盛產期。 來到大社鄉,平曠田野間,舉目可見,多是一園園一樹樹的果林。其中,除了也正逢產季、果樹上果袋纍纍的芭樂園之外,還有一架一架高高搭起的網室,——這,就是蜜棗園了。 印度棗的環境適應性極強,耐熱耐寒耐旱,唯獨不喜潮濕與霜害,也因此,位處熱帶、氣候暖熱乾燥,地質為排水性絕佳的砂質壤土地的大社,在先天環境條件上便首先佔了優勢。 地利條件優越之外,事實上,栽培上的用心用力,以及技術上的不斷提升,才是大社蜜棗得以名揚全國的最重要原因。 我們走訪的是,當地蜜棗種植十分老資格老經驗的蘇炫銘、蘇文財兩位果農。 細數蜜棗種植點滴,大社鄉果樹產銷班第三班班長蘇文財說,過程確實備極呵護。熱帶果樹特性,印度棗樹生長速度極快,也因此,為了控制樹勢,每年採收季節過後,就需進行更新修剪動作。 然這「修剪」,可絕非我們一般想像中的、略事修剪樹枝樹梢這麼簡單;而是,從離地約30公分的主幹部分整個「砍斷」! 好激烈的手法,聽得我們不禁咋舌。砍斷後約半個到一個月,斷面處會重新長出新枝,新枝新氣象,開花萌果都更勃勃有生氣。 而有時,果農們並不見得皆任原樹長出新幹,而是在斷面處嫁接新枝。如此做的緣由,原本目的在於更換不同品種;但有時即使不更換品種,也仍然採取嫁接方式,原因是嫁接的新枝生長較弱,養分精華全往花與果兩部分集中,更容易結出甜美果實! 以牛奶澆灌出甜美果實 除了獨門的主幹更新修剪手法,真正讓大社蜜棗揚名立萬的關鍵,一為網室、一為牛奶。 在這段起飛過程中常扮演領先角色的蘇炫銘說,早年,蜜棗種植常為鳥害與蟲害所苦。雖然也曾試過和其他水果一樣,以套袋方式預防;然套袋的蜜棗日照不足,水分雖多,卻不夠甜不夠脆,口感與滋味均差強人意。 後來,大約於1993年間,在農政單位輔導下,當地果農們開始投下成本蓋起網室;網室優點在於,有了紗網覆蓋保護,擋去害蟲害鳥卻不擋陽光,蜜棗可以在南台灣熱情驕陽下高枕無憂一路平安照得養得甜熟肥壯,颱風季節還兼能防風,一舉數得。尤其少了鳥與蟲害之苦,果農們也樂得少噴農藥,吃起來更加安心健康。 然後,就是赫赫有名的牛奶肥料了。 蘇炫銘說,大社除了是蜜棗與芭樂之鄉,同時也是南台灣的酪農重鎮,牛奶產量在高雄首屈一指。然也是因著這樣的原因,銷不完的過期牛奶的處理也每每讓當地農會傷透腦筋;為此,農會股長來找蘇炫銘商量,是否有可能取之作為果樹肥料。 而也由於棗樹栽培特性,每年主幹砍斷更新之際需得大量肥份補充,再加上砂質壤土排水雖佳、肥料流失速度也不遑多讓,果農負擔沈重。遂而,抱著嘗試心理,蘇炫銘在過期牛奶中加入糖蜜、魚精、海藻精與酵素等,歷經二到三個月的時間緩慢攪拌發酵成液肥,用以澆灌棗樹。 沒料到,成效斐然!這喝牛奶長大的蜜棗,果實驚人地碩大,肉質滑腴幼細,香氣與滋味均不同凡響,嘗者無不驚豔。 故而一時風起雲湧,當地果農們紛紛仿效,一批批肥壯壯綠瑩瑩甜滋滋牛奶蜜棗爭先上市,很快便轟動全國,將「大社牛奶蜜棗」的金字招牌打得閃亮;也使蜜棗,從此一躍而成台灣台灣經典代表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