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次偶然機會,觀賞了最近頗受各方矚目、由顏蘭權和莊益增所拍攝的紀錄片《無米樂》。
原本只是為了紀錄片主題與我所正在關注的台灣食材與農業問題相關而去,卻在裡頭,意外得到太多太多的不同思考、觸發與感動。
觀影之初,感受甚深處,莫過於片中所凸顯、台灣農業在時代交替之際所面臨的許多問題。
一直覺得,20世紀,跨入現代之後,整個人類社會幾乎每一層面都面臨了非常巨大的改變與轉型;而農業,不管在哪一個國家都一樣,因著牽涉的面向太多太廣,所以這轉型,不僅顯得漫長、也格外痛苦。
農藥與化肥的兩難、生產過剩與休耕、勞力結構的老化、產與銷之間的斷裂、國外產品的競爭……
邁進新的世紀,然這部份,卻還等著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思考並尋獲更新的、此刻真正方向,好讓它能夠一起大步跨過來。
「末代稻農」。片尾,老農半是戲謔半是心酸地題下了這幅字。
那麼,新一代的稻農,又該是什麼樣的面貌?——這絕對是此時此刻的我們,所應該真誠面對的課題。
然有關農業的反省之外,在《無米樂》裡,相對同樣觸動我心的,還是片中幾位老人家的豁達、淳真與強韌且達觀的生命力。從這裡頭,讓我由衷看見了領會了,或者真的存在於我們台灣人血液裡的,樂觀、淳真、勇敢、不怨天不尤人、一切反求諸己的本心本性。
尤其這當口,再讀到甫出版不久、張詠捷的《食物戀》(野人出版)。
非常迷人的一本書。本身為攝影家的作者,以著一張張經過精心醞釀、充滿力量與情味的攝影作品,搭配樸素但動人的文字,娓娓述說著,她的故鄉與住居地澎湖的食物點滴。
而展讀時刻,垂涎三尺之餘,深覺最引人入勝處,卻是圍繞著作者的親人間、圍繞著澎湖在地料理間的,人的故事。
這一道道或許並不精緻華美、卻真醇直入人心的料理,雖說是需得不斷與環境與生存相搏相抗、從眉間滴下汗珠與血淚,才能夠辛苦換取;但令人動容的是,住民們卻一點不曾因這過程的艱困,而稍減了在面對食物調理食物之際,所展現的無比專注、慧心和巧思,與真誠歡愉享用的閒情與樂趣;且還隨著一年年冬去春來、四時節令節慶,以及不同島嶼地域的不同風土氣候特性,漸次累積成極豐饒豐碩的多樣飲食風貌。
那正是,不管在《食物戀》或《無米樂》裡,都能夠清楚領略並感受到,從好久好久以前,我們就已擁有的,人對食物、對自然對土地,極其深刻的、因緣智慧與依存感情。
只盼你我,在不斷不斷往各種新的面向新的世紀大步跨進的同時,仍能珍惜呵護所有,不忘本、不失去。
而或許,屬於我們的可能答案,也就在那裡。
→ 相關文章:今晚,我們吃什麼米?、如果WTO……、台灣的滋味,是原味 → 相關討論:飲食電影、飲食好書、台灣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