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の平熱》• 鷲田清一 • 麥田 初見此書封面時,不禁小小楞了一下。這麼巧!白川一本橋,去年六月又一趟閒散京都行,搬離租住處前一日午後,剛剛好就漫步來到這兒;靜謐街道、潺潺川流,蔥翠垂柳、樸實房舍,以及附近的小小市場與商店街,一一盡是令人心醉的京都日常,流連忘返。──難得緣份,遂欣欣然歡喜開讀。 果然分外相契。嚴格說來,這不過是一本京都生京都長、且在此求學工作生活超過五十年的在地歐吉桑的叨叨絮絮碎念集;敘事方式甚至不無流水帳嫌疑……就這麼搭上號稱連結了「聖」、「性」、「學」、「遊」等四種不同京都面貌的206號公車,隨沿途所經所見,歷數過去現在之所知所憶所思所想所感發。 卻是一路讀得津津有味。不僅二十年來多次京都之旅所逐步累積的點滴回憶和影像,一幕幕在腦海中心版裡嘩然湧現,咀嚼間盡是懷念的甘味。最引人入勝是,更進一步少許擺脫了旅人身分無論如何都難以逃躲的走馬看花驚鴻一瞥,從中看見了玩味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庶民的市井的凡塵中的、「平常熱度」的京都。 尤其作者的哲學背景,更使這觀看眼光和方式,又多了幾分透徹的洞見析理,且還時見出人意表的任性犀利論述,更加令人興味盎然。 嗯,下回再訪京都,定要和作者一樣,再次搭上206公車,從頭到尾整城市周遊一圈。我想,將會是另番截然不同況味吧! 《面向大海的十字架》• 陳冠華 • 田園城市 好迷人的一本建築小書。是我早年於室內設計雜誌界任職時頗傾慕投契、對我影響深遠的建築師陳冠華的作品。 他以六年時間、帶領學生針對花東海岸十七個濱海聚落中的三十座小教堂進行實地測繪,一一記錄下這些樸素無華、卻與當地生活緊密連結相依的信仰場域的風貌。 一頁頁細看教堂平面、立面以及地景與建築內外照片,心內波瀾翻騰湧動:一牆一柱、一磚一瓦,都綿密而細緻地呈現出,這片土地過去現在確確實實存在的歷史、人文與空間的演變和流動軌跡;自然與人、在地與外來、過去與現在、信仰與生活在此複雜交錯,讀之百感交集。 全書文字不多,卻是力道沉實、用意深刻。特別開篇文章,從小教堂之形式樣貌進一步照見台灣此刻大多數常民家屋的凌亂不堪狀態:「既談不上日常生活的講究、更不用說生命美學的追尋。」 「花東海岸小教堂或者是個提醒……其中運作的儀式從上世紀中以來並沒有改變,空間形式和活動內容依然結合緊密,所以教堂可以維持優雅運作,安靜大方又有氣質。」 陳冠華認為,台灣家屋的問題,「其實是源自太快速的現代化過程中,生活本身和包容生活的家屋空間脫軌,處處衝突矛盾、成了不相干的兩者,造成了前述所有空間上的凌亂和生活的不堪……」「需要比現在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努力,才能復原本來累積了好幾世代的智慧和經驗,和真實的台灣產生水乳交融的結合。」 ── 字字句句均準準碰在心上,與我長年以來的憾嘆、思考與追求不謀而合,感慨共鳴無限。 《廚房的究極》•許宏榮•寫樂 這本書的出版其實和我有點關係。一切,都從我家廚房緣起: 是的。居家全面翻修完成至今已然屆滿三年。一如我的預期,三年來,這全宅裡花費最大預算、氣力,同時也寄託最多夢想和願望的廚房,果然成為我的生活核心,三餐作息幾乎全圍繞著這兒運轉,日常裡飲食裡時刻湧現的喜悅與甘味,也都在此流動、發生。 而這夢般所在的終於得能誕生,除了感謝設計師李靜敏外,當然得歸功於執掌廚具規劃與執行工作的許宏榮。 相識多年,在我眼中,許先生不只是一位廚具代理商,他對於生活、對於空間以及廚房的熱情、品味、識見和深刻理解都讓我尊敬欽佩。而他慧眼引進的西班牙Santos廚具,也確確實實從樣貌到機能、從大處到小節,都直截命中我心。 多虧許先生的專業建議和協助,我那因勾勒醞釀太久,導致一路膨脹到無比巨大繁瑣的廚房藍圖,竟不可思議地在沒有太多苦痛掙扎與拉鋸情況下,一一落實落定、成形成真。 所以後來,當許先生提議,是否有可能出一本書,由我的「怡然生活」團隊擔綱企劃、寫作和編輯,將他於廚房領域深耕多年累積至今的所思所得完整呈現時,我們幾乎是立即便答應接下這工作。 因為我知道,一個廚房大夢的成就過程,從形式、材質、配件、電器……都有太多太多的細節和眉角需得知悉、領會、通曉。 於是,歷經大半年時間、投注無數心血氣力,《廚房的究極》就此問世。 但願這本書得能提供一些解答,為更多期盼全心全念徜徉於煮食和美味中的同好們,照亮圓夢的路途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