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滋味——漂鳥先探之五(完結篇) 

揮別瑞舞,漂鳥北飛,向光復鄉的馬太鞍而來。

接待我們的,是欣綠農園的朱進郎先生。

主人沒有先來招呼,因為他在廚房親自料理所有客人的午餐,包括我們。

但是他掏出一桌非常特殊的、可口的菜餚,當做他和我們初次見面的名片。



1.朱進郎的另類名片

這真是一張讓人不能不印象深刻的名片,上面有︰

•看似海蜇皮的冷盤,其實是網室豬涼拌過後脆亮的演出,爽口又開胃。

•看似超大顆粒花生米的酥炸,是帶殼的蓮子;蓮心沒有挖掉,可是苦澀也沒上口。

•看似普通的一條吳郭魚,塗滿了厚厚的鹽巴,筷子輕輕一挑,鹽巴連著魚皮應聲剝落,露出溫潤多汁的肉身,香氣和口涎也同時湧出;入口滑嫩,稍待還有回甘,美麗極了。後來我才知道,這是欣綠的看板名菜,來這裡的熟客是每餐必點。好吃的祕訣,說穿了就是「毫無祕訣」——除了鹽巴,沒有任何作料;除了木炭溫火慢烤,也沒有其他烹調花樣,一切奧妙,就在一個「原」字裡。名字呢?有人叫他「炭烤芙登魚」,有人說是「炭烤台灣鯛」,我想,朱老闆那麼注重「原味」,還是直接叫它「炭烤吳郭魚」才是王道吧。

還沒完喔!

•一種奇怪的瓜,個子像小了三分之二的榴槤,突起的尖刺也是矮矮短短的,吃起來像瓠瓜,口感說不上好壞,就是非常怪。我曾在野地見過一種叫做木鱉子的,和它挺像,可是印象中木鱉子有毒,有毒的東西怎麼可以入菜呢?

我錯了,我只瞭了一半,這的確是木鱉子,有毒的只是它的種子(而且在醫師的調配下甚至還有藥效),果肉是可以吃的,阿美族人叫它sukuy,聽起來像「樹龜」,「樹上的龜」和「木頭的鱉」不是兄弟嗎?哈!原來漢人與阿美族也是有共同語言的。還有,聽說,木鱉子根和無患子搭配調製使用,對於青春痘、毛囊炎的殺菌消炎效果比抗生素還強喔(請遵照醫師指定使用)。

•一道叫做「全家福」的,那一「家」裡頭有健胃的秋葵和過貓、解壓的金針、降火的苦瓜,以及蕃茄和苜宿芽,深紅深綠淺綠濃橘,各種顏色搭配得和諧清爽,先養眼,再養生。

•還有「十菜一湯」,這可不是說我們那頓午餐有十道菜加一碗湯,這的的確確只是「一道」湯品的名字,因為朱老闆在這道湯裡頭用了十種野菜。

這就是欣綠與朱進郎給我們的另類名片,一桌菜,讓我們很快認識到這裡的第一個特質——直接、原味、自然;不用耍心機、不必想太多,顧名就可思義,率真就是美味。



2.棄工從農的成功漂鳥

吃著吃著,朱老闆出現了,像一個經驗老到得不得了的生態解說員,聲若洪鐘、口若懸河,把每一道菜說明得清清楚楚兼趣味盎然。

別看他現在這幅意興風發的模樣,他也和嘉茗茶園的高肇昫一樣,熬了好多年才出頭天的。

打開回憶的簿子,朱進郎棄工從農,返鄉打造欣綠農園,已經是1992年的事了。當時他只是想要來探訪阿美族人的生態捕魚法「巴拉告」,沒想到就此上了生態與自然的癮、上了原住民文化的癮、上了農業經營的癮、上了芙登溪畔這片溼地的癮。

於是他開始打造農園,也開始跌跌撞撞、挫折不斷的學習歲月。

•不懂農作,還得邊做邊學,摸著石頭過河,挫折可以想像。

•身為少數民族(這裡的阿美族人可比漢人多太多),還要「改變拿鋤頭的方式」,用新的觀念、新的做法搞新農業運動,雙重文化衝擊,挫折可以想像。

•初來乍到,不知如何和這片大地相處,颱風一來,溪水暴漲,農園就快速泡湯,一切就得歸零重來。你觀察過蜘蛛嗎?牠好不容易結好一個網,命不好被一段掉下來的樹枝挑壞了,牠只好重織一個,才又織好,偏偏又來一個壞小孩畫兩個圈就把網壞光光,於是牠又得再來一遍,朱進郎的農園蓋了壞、壞了蓋也不知多少次,就像蜘蛛一樣,挫折,可不是我們可以想像。

不一樣的是,此朱絕非彼蛛,朱進郎沒有讓挫折空自挫折,沒有讓學費白白流失,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敗之中撿拾、累積一個又一個行得通的做法,「農業、文化、生態」的主軸信念不變,手法卻靈活柔軟。當地的阿美族人說他是「馬太鞍最阿美的漢人」,給他一個阿美名字,念起來聲音像「不定」,意思是「魚」,說他像魚一樣靈活,充滿生命力。

他以欣綠為吞吐據點,把在地農民的作物聚集過來,不但讓農園的面貌因此多元豐富,餐廳裡的菜色可以保持無論什麼季節都有最新鮮的食材,而農民的辛苦結晶也多了一個快速流通、去化的窗口。

他又充分掌握馬太鞍溼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與原民文化資源,把生態工作者與文化工作者的力量拉進來,不但充實了遊人賞玩的知性趣味、延長他們在欣綠停留的時間,而生態與文化工作者想要推廣的保育觀念,也多了一個非常寬廣的傳播管道。

用最時髦的行銷語言來說,朱進郎是充分掌握了「品牌」的精髓,創造「欣綠」為一個有號召力、有營利能力的品牌,成功地借力使力,終於突破傳統農夫「個人單打」的困境,把許多零散的能量匯聚成一個龐大的能量,導到一個「共存同榮」的新局面。

這隻漂鳥,夠厲害。



圖說︰經過十幾年的奮戰不懈,欣綠今天已經是馬太鞍地區的指標性農園了。



3.神奇的生態捕魚法「巴拉告」

朵頤大快之後,我們要去「巴拉告」。

「拉告」是馬太鞍阿美族語「魚池」的意思,加了個「巴」當動詞,就是「到馬太鞍阿美族人獨家營造的魚池裡抓魚」。

這種「拉告」,真的非常特別。漢人的魚池,只要有一個窪地,把水引進來,把魚苗種下去,就是魚池了;馬太鞍阿美人的拉告可不一樣。

他們不「養殖」,他們利用生態特性,讓魚兒自動自發來報到。

順著溪流的地形,阿美族人先在河邊的溼地挖一個小池開兩個口,讓溪水和魚蝦可以入境出境,然後便開始營造一個「魚的社區」。每一個社區有一個由竹竿和檳榔葉搭乘的「天棚」,社區裡有許多許多的「房子」,每一間房子都有三層樓。樓下是一排竹筒或空心的檳榔樹幹,二樓是捆成一束一束的九芎樹枝,最上面的三樓,則由細竹枝條編成。

新居落成了,吳郭魚之類的有鱗的大魚,就會像穿著西裝的有錢人一樣到細竹枝條附近來「置產」。牠們吃喝會掉肉屑,吃完還會拉一些shit;看著肉屑屎尿一坨一粒地往下掉進「九芎森林」,性好此道的小魚小蝦們既見食草豐美,九芎樹枝又能抵禦大魚入侵,怎不喜出望外?於是當然就紛紛鑽了進來。

小魚小蝦也會吃喝拉撒、也會壽終正寢,牠們的排遺與屍腐繼續往下沉降,沉到最底層的竹筒裡,這時候,就換鱸鰻、泥鰍之類無鱗的魚歡天喜地了,因為苗條的竹筒簡直就是牠們細長身材最麻吉的搭配,再加上還有小魚小蝦隨時提供免費餐飲,這些沒穿衣服、羞於見人的「黑道」們當然就非常樂於在此「過著暗無天日卻又富足的日子」啦。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當社區的所有房子都不空,當房子的三個樓層都滿載,這個「拉告」也就大功告成,阿美族人可以和魚親個嘴兒了。

想吃魚的時候,阿美族人來到拉告,先把出入口堵起來,放好網子、魚簍之類的工具,然後揮軍挺進拉告裡頭展開獵捕行動,那些穿西裝的一見有難,立刻就ㄙㄨㄢ,結果一隻隻不是被攔截在出入口的魚簍給兜了進去,便是被阿美族人用網子給抓了起來。接下來,阿美族人又把竹筒一根一根抽起,將那些鱸鰻一一逮捕,最後再讓九芎森林來個90度翻身的大地震,把小魚小蝦震出來,「巴拉告」大功告成,期待來日再豐收。



圖說︰要抓魚了,第一個步驟是把出入口圍堵起來。



圖說︰然後依序把大魚嚇進簍子或網子、把鱸鰻從竹筒倒出來,把小魚小蝦從「九芎森林」裡震出來。看到一支支的竹筒嗎?可惜今天沒逮到鱸鰻。



這麼有趣的捕魚法,我們當然要親手「巴」看看。

清澈的芙登溪在欣綠農園旁邊流過,我們邊聽著陳博彥老師的解說邊移動,三步兩步就已來到溪畔。靠農園一側的矮堤下就有一個拉告,幾位族人已經在做「圍堵出入口」和「撤去天棚」的工作了。我們過橋,挽起褲管從對岸下水。今天的運氣不算好,未見大魚,竹筒裡的鱸鰻也害羞沒出場;幸運的是,一陣拍拍抖抖,從「九芎森林」裡還是震出了許多米蝦(沒錯!是米蝦,不是蝦米)和小魚。



圖說︰芙登溪畔,我們七手八腳試著將小魚小蝦震出九芎森林,體驗巴拉告的滋味。



一樣抓魚,叉魚讓人挫折(因為老是摃龜),釣魚讓人安靜,巴拉告則讓人興奮、熱切;這生平第一次的體驗,超神妙!

活動尾聲,陳老師又帶我們在溪裡頭摘了一些西洋菜(水田芥),準備在溼地生態導覽結束之後,下到「阿美族懷石火鍋」裡當佐料。

寫到這裡,回想那一鍋湯汁、魚肉與水生野菜的甘鮮滋味,口水又剋制不住地冒了出來。

忍耐一下吧!待會再好好描繪這懷石火鍋的美味。現在,我們還是要平心靜氣,先去深度探訪一下馬太鞍溼地。



4.荷花不是馬太鞍溼地的唯一

一提到馬太鞍溼地,一般人的印象,總是那一片廣闊的荷花田(包括我自己),總是說台灣賞荷,南有白河,北有觀音,東就是馬太鞍了。



圖說︰漂亮的荷花、優游翩飛的蜻蜓,是馬太鞍溼地給外人的第一個美的印象。



但是馬太鞍的精采,荷花只是最表層的一面。

如果不是這一次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又有專家解說,我不知道多久才會把這個粗淺的印象好好更新?

瞭望塔是展望馬太鞍溼地的最佳起點與終點。登高望遠,94公頃的溼地一覽無遺。一片盈盈綠意之間,貫穿流過的是芙登溪,蜿蜒穿梭的是方便遊人賞景與觀察生態的木棧道。不遠處,一座青山像守護者般地蹲踞在地平線上照看著這片溼地,那便是馬錫山了。荷花,當然是幫這塊畫布抹上綠意的主要顏料來源,第二個吸引遊客的,當屬潔白的野薑花;不過,這都只是表面工夫,在這兩個身材高挑的明星植物底層,還有湧動不息的地下伏流,還有100多種水生植物;而在花草水澤之間,更優游著數不盡的魚蝦與水禽,翩飛著70多種蜻蜓與豆娘;不僅如此,每當春夏時分,可愛的螢火蟲,還會提著燈籠來這裡天天慶祝元宵節。

結束巴拉告,陳老師帶我們走上木棧道,一路看到什麼就解說什麼,許多我們經常擦身而過忘了留意的小東西,經過他的導覽,竟然都有聲有色有故事,個個活了起來、有趣起來︰



圖說︰在陳博彥老師的導覽下,我們對馬太鞍溼地有了進一層的認識。



•一種全身長滿了尖刺,花兒挺美的植物,名字叫做「刺蔥」,卻長得高大挺拔,不像蔥或蒜那樣嬌小柔嫩。原住民拿它入菜,做「刺蔥炒蛋」,創意派廚師端出「刺蔥蛋糕」;但它可不是這幾年才變成「新」寵的,你知道古人重陽節都要登高採摘的「茱萸」嗎?沒錯!它的另一個名字就叫「食茱萸」。



圖說︰這是「刺蔥炒蛋」的刺蔥,也是「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食茱萸。



•一種蔓藤,長得可愛,名字也挺漂亮,叫做「小花蔓澤蘭」,卻有兩個恐怖的綽號叫「綠色福壽螺」和「綠癌」。任何土地一旦被它登陸,很快就會全面覆蓋,即使是其他雜草也都會被排擠得乾乾淨淨;任何植物一旦被它纏上,不但勒得喘不過氣,而且也很快就會被覆蓋到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然後就一命嗚呼。更可怕的是,它的繁殖力超級旺盛,種籽既多,還又小又輕,小小1平方公尺的植株覆蓋面積,就可以結出約17萬粒的種籽;而且不僅種籽四處滋長,藤蔓上的每一個節只要一接觸土壤,也很快就會長出新根與新芽來,比「剪不斷理還亂」還會搗亂。

導覽途中,看到一株不幸被它纏上的荷花,一股嫌惡和一股愛憐同時油然湧上,雖說生態系中本來就有生有滅有增有減,但小花蔓澤蘭是莫名其妙被帶進台灣的外來種,台灣的大地,原本不應該遭此劫難的。哎!但願這「綠癌」不會給馬太鞍帶來嚴重的傷害!



圖說︰這支荷花已經被小花蔓澤蘭纏上,兀自掙扎出孤傲的美麗。



•一種叫做「台灣萍蓬草」的水生植物,長得像睡蓮,橢圓的綠葉平貼在水面,開的卻只是小小的黃花,不像睡蓮有的豔紫有的淺黃有的潔白。聽過台語老歌〈孤戀花〉嗎?「水蓮花,滿滿是,靜靜等待露水滴……」很多人說,這歌詞裡的「水蓮花」,就是台灣萍蓬草。



圖說︰台灣萍蓬草遠看很像睡蓮,花朵兒卻嬌小很多。



別看它身材嬌小,台灣萍蓬草的價值可不能小看。原來,萍蓬草是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的植物,地球上共有二十多種,台灣萍蓬草是台灣特有種,全世界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睡蓮科的植物多半會在一天之中睡睡醒醒,台灣萍蓬草卻是一開花就是5天5夜,是全世界唯一不休眠的睡蓮科植物。它不睡覺,好處可不止是讓我們日日夜夜都有美色可以欣賞而已,更大的貢獻的是,因為它一直在動,它生長的水域也就因此生機不斷,水質也就得以淨化。

看到蜻蜓、豆娘在它們身周翩然起舞,剛才被小花蔓澤蘭攪起的鬱卒,緩解了不少。

還有…………

以前到馬太鞍,半個鐘頭不到就逛完了,如果照今天這種導覽法,細細地看慢慢地瞧,恐怕泡上一整天也不過癮。



5.懷石的阿美火鍋

回到欣綠,壓軸好戲「阿美族懷石火鍋」上場。

先不急著吃,先把「容器」準備好。

不用瓷碗不用紙製品做的環保碗當然更不能用塑膠碗,我們用的,或許也可以叫做「有機碗」吧——阿美族人要教我們用檳榔葉鞘加一枝竹籤,做一隻「純天然材料」的碗。

把檳榔葉鞘向中間一摺,然後從左右向中間擠壓,再把竹籤穿過去固定,一隻碗就出來了。



圖說︰吃「阿美族懷石火鍋」,鍋與碗都是用檳榔葉鞘加一枝竹籤就搞定,全自然,純有機。



更神奇的是,連懷石火鍋的「鍋」都可以這麼做。

不怕火將檳榔葉鞘燒壞了嗎?嘿嘿!這就是它神奇的地方了,我們不用火將鍋內的好料沸騰,我們請它們懷抱燒燙的石頭。

傳說中的「阿美族懷石火鍋」正是此也!

料理桌上,陳老師和幾位阿美族師傅端上兩隻檳榔葉鞘做的大鍋,把吳郭魚切塊放進去,把剛才巴拉告震出來的米蝦和小魚放進去,把清水也放進去。

料理桌前的空地上,一堆已經燒了好幾個鐘頭的柴火夾著白煙,蒸散出一波一波的熱氣,時而激起嗶嗶剝剝的火花。熊熊烈焰中,好幾顆燒得火燙的石頭被裹在裡頭煎熬;說也奇怪,恁它「火氣」再大,這些石頭竟然都沒迸裂,師傅們說,這是特別的石頭,雖非真金,倒也不怕火煉。

料理桌上的大鍋ready,料理桌前的石頭也熱得到家,師傅一聲「上吧!」,猛燙的石頭便從火堆中迅速被夾進鍋裡,一陣白煙冒起,水溫瞬間竄高;第一梯石頭完成「犧牲自己,溫熱別人」的工作後立刻退出鍋外,讓第二梯弟兄進駐,然後是第三梯、第四梯,沒有幾個梯次,不到幾個分鐘,一鍋清水已經滾滾大沸,連大魚小魚和小蝦也都急速烹熟,師傅們快手快腳,把剛才巴拉告結束後在芙登溪採來的西洋菜迅速投進鍋裡,攪和幾下,大功告成,傳說中的「阿美族懷石火鍋」可以上桌了。



圖說︰「燒石頭要慢、煮食物要快」,你了解我的明白嗎?



中午的大餐在肚子裡應該還有60%尚未消化完畢吧,肚子實在不餓,所以當懷石火鍋上桌時,我也沒特別在意,可是等到第一口湯汁入喉、第一口野菜送進口腔、第一口魚肉碰上舌尖,乖乖不得了,我當場領悟到什麼叫做「愛不釋手」,只是無法釋開的不是手而是口。

也許是魚蝦都是現撈,野菜從離開它棲息的水域到湯汁裡也不到三兩個鐘頭吧,這些新鮮的鮮,這時統統都轉成鮮美的鮮。

也許是這懷石火鍋特殊的加熱處理法,讓這些食材從生到熟僅在一瞬之間還來不及變老就已完成吧,所有的食材都生嫩無比。

而西洋菜的別名「水田芥」更是味如其名,在淡淡的辛辣襯托下,那魚、那湯,哎!食物都已經從胃一路疊到喉頭了,還想再吃一口,怎麼辦!!



圖說︰這一鍋,在我的記憶深處裡,依然還是嫩得不得了、鮮得了不得。



不斷冒出來的口水,不斷升起的美味回憶,這回,「津津有味」可不僅僅是一句隨便說說的成語而已,它是我這一趟漂鳥體驗最最壓軸的回味,直到現在,直到很久、很久、很久的以後。





後記︰

1.這趟漂鳥體驗,發生在2006年7月22與23兩日,卻拖到接近10月中旬才「追記」完畢。中途好幾次想停筆不寫,可是一方面對不起那些熱情接待的朋友們,二方面自己也從來沒有把一個行程寫得如此完整過,這個挑戰,我倒想拚上一拚。所以,盡管新聞早成舊聞,還是像一個落後了好多分的棒球投手一樣,一球一球慢慢投,總有把所有出局數都結束的時候。

2.這趟行程,非常感謝行政院農委會、花蓮農改場和台灣農業資訊科技發展協會,沒有他們的費心安排,這些精采的體驗,我可能一個也碰不到。希望下回還有機會再去見識另一個台灣農村之美。

還有那些同行的真漂鳥們,你們是很難得的好旅伴,我不會忘記你們的!



.replace(/([s">*$)/g,''))));">facebook .replace(/([s">*$)/g,'')+')')));">PLURK .replace(/([s">*$)/g,'')+')')));">twitter






Promotion
公告欄
【講座】11/6~11/27 台中 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閱讀,飲食的風土」

已成年年閱讀圈盛事的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今年來到第五屆,這回榮幸應邀加入其中,將自11/06起一連四週、每週三晚間,以現場與線上直播方式同步登場。題目呼應本屆主題「建構,迎向地方永續的無限可能」,以「閱讀,飲食的風土」為題開講……
告別 PEKOE。然後,繼續邁進

相信已有不少熟悉我的朋友察覺甚至知曉,曾在我的工作與職涯中佔有無比重要地位的「PEKOE食品雜貨鋪」,已完全從我的人生與生活中消逝,再無干係……
立即訂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

各單元最新文章、食譜、食記、遊記、生活與閱讀隨筆以及活動和講座訊息,第一手完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