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文.攝影/Yilan |
回想起來,早年初入紅茶領域,雖覺其中知識學問講究繁多,一時半刻也窮究不完;然其中最令我昏頭轉向、莫衷一是的,則莫過於紅茶的「等級」了。
談到紅茶等級,經常在專業茶店選購茶葉的茶友們應該並不陌生:指的是通常接續在產區名稱後面,諸如OP、BOP、FOP、TGFOP等字樣;稍微認識一下,心裡有個譜,買起茶葉來便能多少胸有成竹得心應手。
而值得注意的是,此類等級用語多半出現在未經混合拼配(意即將不同產地、季節、甚至種類的茶葉混合調配在一起)、且以「Orthodox」傳統紅茶製法製成的產地單品紅茶上。在最後一個製作階段,會藉由專門的篩分機進行「grade」分級篩選,紅茶等級就這樣被區分出來。
各等級標示多以各具代表意義的單一英文大寫字母為代表,如 P:Pekoe、O:Orange、B:Broken、F:Flowery、G:Golden、T:Tippy……等,彼此相互串連、形成不同級次與意義。
Orange非柳橙、Pekoe非白毫
──乍看似乎並不複雜,但由於整體發展日久,漸漸層級繁衍越多越龐雜,最基礎的「OP」以上,到後來一路演成類如「SFTGFOP1」這般令人眼花撩亂的長長字樣。
更有甚者,還有字義詞義上的誤讀、誤譯所造成的干擾。比方最基礎級的「OP,Orange Pekoe」,就常被強解或翻譯成「柳橙白毫」或「橙花白毫」——這其實是很容易造成誤會的翻法……特別早期紅茶知識尚不普及的時代,在一些茶單、茶品包裝甚至茶書上,甚至會將OP等級的茶誤為帶有柳橙香的白毫茶,叫人一時哭笑不得。
嚴格說來,「Pekoe」此字最早雖的確發源自中國茶裡的「白毫」,意指茶葉嫩芽上密密生長的細絨毛;但實際上在紅茶領域中,明顯和「白毫」已經沒有什麼關連。而「Orange」這個字,一說原本是形容採摘下來的茶葉上所帶有的橙黃顏色或光澤,後來成為等級用字,與柳橙絕無關係。
另外,近幾年越來越普遍可見的另一迷思,則是將茶葉等級與茶葉部位、採摘品質混為一談;有的還附上茶葉圖示,認為「採到第三葉等級為P、採到第二葉等級為OP、採到第一葉則為FOP……
|
|
2013.05 曼谷小旅行(下) |
|
|
|
|
Day2 大皇宮 |
Day2 Pier 21 |
Day2 建興酒家Somboon Seafood 晚餐 |
Day3 The Sukhothai |
|
|
|
|